幼儿园规则教育的考察与分析
一。引言
已有研究者从幼儿园规则教育的内容。幼儿园规则教育的方式等方面揭示出幼儿园规则教育对幼儿主体性的抹杀,呼吁转变思维,提升幼儿园规则教育中的人文关怀。[1-3]有研究者从文化的角度,指出幼儿园中教师作为成人文化代表,在幼儿园规则教育中,论文网由于认识幼儿文化视角的偏离而压制了幼儿文化,疯“和听话“成为了教师心目中儿童文化的定位。[4]有研究者从教育现象学的角度详细剖析了幼儿违规现象背后的情感体验与动机,并呼吁幼儿园。教师应走入幼儿的内心世界,与幼儿一起构建更有生命力的规则教育。[5]有研究者通过观察法搜集到了班级规则,分析发现幼儿教师提出的规则主要集中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对幼儿执行规则的情况,幼儿教师的反馈方式主要是表扬和批评。[6]可以看出,已有研究从多个角度审视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但大多为理论思辨。而本研究将运用质性的实证研究方法,以班级规则实施过程为切入点,深入幼儿园实践现场以考察幼儿园班级规则实施过程的实然状态,发现其问题,从而为改变幼儿园规则教育的异化现象,提升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中幼儿的主体地位提供实证依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某市某一级示范园的一个中班。该园是该市一级示范园,是该市教育实验基地园与窗口园,在全市一直发挥着积极的带头示范作用。该中班由35个幼儿。两名教师和一名保育员构成。班级幼儿年龄在4。2岁~5岁之间,男女比例为1∶1。2。主班教师为学前教育本科毕业学历,已工作九年,工作能力突出,是园里公认的教学能手。配班教师为学前教育专科学历,已工作七年。保育员为高中学历,有十二年的保育经验。
2。研究工具
班级中每一项规则的实施都会经历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作为一个过程的存在时,就意味着一个完整的行为事件。根据教育社会学研究,这样一个完整的行为事件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导入。执行。修复。这构成了本研究中观察的基本维度。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借鉴有关幼儿规避行为。违规行为。规范事件等已有研究,并结合前期与幼儿园一线教师关于规则教育的访谈,几经修改后,制订出了幼儿园班级规则实施的观察表。现有的框架包括三个基本部分以及更加细化的若干类别。其中规则导入有显性明确的要求。违规行为的导入。榜样行为的导入。渗透式教育四个类别;规则执行有反复练习。映射。贴标签。代言人。假问题。示意六个类别;规则的修复有故意忽视。匿名批评。直接暴露。剥夺。收回签标。警告。训斥。隔离。沉默。说理与合作解决等类别。
3。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采用参与式观察,共持续70天。每天观察时间为幼儿一日活动时间,即7:50~17:30。观察间隙,对该班教师进行了随机访谈,其目的是了解在具体的活动背景中教师制订。执行规则的出发点等,以期为总体把握教师的规则教育观提供丰富的事实依据。对所有数据,采用SPP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1。幼儿园班级规则的导入方式
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中规则的导入以显性的命令要求与违规行为为主,分别占48百分号。26百分号。而榜样行为导入与渗透式教育则较少涉及,分别占19百分号。7百分号。相比较而言,前两种方式更具有强制的约束力,而榜样行为与渗透式教育则略显温和。对教师来说,导入方式越具有强制约束力,给到幼儿的震慑越大,所能引起的幼儿行为的变化越明显与即时。而一些相对温和的方式比如渗透式教育由于需要教师多次耐心地说理与解释,费力且费时,且效果不显著,自然成为教师最后的选择。
2。幼儿园班级规则的执行方式
在班级规则的执行中,预警性提醒是最主要的执行方式,占23百分号。所谓预警性提醒是指在幼儿违规迹象时教师所采取的诸如口头提醒。动作指示等预警措施,其目的是将幼儿的违规行为扼杀于摇篮之中。在预警性提醒中,教师对规则机械式地复读机式的强调就能让幼儿表现出对于规则表面的遵从,这样的方式省力。省时且具有较好的效果,自然成为班级规则执行中最常用的方法。另外,我们看到班级规则的执行中,隐射。代言人。假问题。贴标签。反复练习等方式均有涉及且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分别是21百分号。20百分号。15百分号。11百分号。10百分号。原因在于:规则的执行是规则实施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花费时间的环节。如果教师在此环节中长期固定使用一种方式,该方式的威慑力难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减,这迫使教师在班级规则执行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情境,尽可能利用多种方式,以便让幼儿对不同执行方式长时间保持一种心里敬畏而从行为上表现出对规则的遵从。最后,综合规则的执行过程,我们看到各方式均是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行为控制与纠正方式,体现出了强烈的控制性。
3。幼儿园班级规则的修复方式
幼儿园班级规则的修复中最常用的方式是直接暴露,所占比例为19百分号。接下来使用频次从高到低分别是警告。训斥。隔离。匿名批评,分别占16百分号。15百分号。12。5百分号。12。5百分号;其次是剥夺。故意忽视。说理。收回标签。沉默,比例最少的是合作解决。可以看出,警告。训斥。隔离等在规则修复中这些教师较高频次使用的方式多具有负向性质,对于诸如说理。合作解决等这类具有正向性质的方式,教师较少使用。显然那些负向性质的方式由于附带着教师强大的威慑力往往能带来及时的效应,而正向性质的方式由于其费力且不能取得及时的效应,自然成为教师最后的选择。
四。结论
幼儿园规则实施过程中的导入方式以明确命令要求与违规行为为主,而榜样行为导入与渗透式教育则较少涉及;在规则的执行中,预警性提醒是教师选用频次最高的方式;班级规则的不同修复方式中,直接暴露是最常用的方式而合作解决最少使用。
幼儿园规则教育的考察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