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8。087
StatusResearchonZhejiangMigrantWorkersChildrenEducation
(JiaxingUniversityNanhuCollege,Jiaxing,Zhejiang314001)
AbstractTeamaroundthechildrenofmigrantworkersstatusinJiaxingUniversityNanhuCollegefemalecollegeeducationresearch,familyeducationandschooleducationasthefocus,toexploreandanalyzethespecificfactorspresentedagainstthestatusquoandeducation“migrantchildren“constructivesuggestionsforGovernmenttoformulaterelevantpolicies,regulations,etc。toprovidereference。
Keywordsmigrantworkerschildren;familyeducation;schooleducation
浙江省作为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大省,产业健全。分布合理。各县市积极综合实力强大,吸引了越来越庞大的外来务工群体。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浙江省的省外流入人口为1182。4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21。7百分号,即每5个常住人口中就有1人以上来自省外。随着外来务工人员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结构也逐渐转变为举家迁徙,出现了家庭化流动趋势,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在浙江省生活。发展,接受教育,而由此衍生的教育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1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教育心理问题严峻
据统计,现全省外来务工子女入学率超过95百分号。但这一群体在享有教育资源公平性上仍面临严峻的挑战,由此衍生的诸多教育问题,究其形成原因更值得深思。调研分析结果显示,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教育形势不容乐观,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家长素质偏低,家教能力欠缺。外来务工群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其教育方式缺乏理性。调查得知,当子女犯了错或者学习成绩不如人意时,多数家长在对子女的教养上还是以棍棒教育“为主,其比例占到45。92百分号,能耐心教导的只占3。44百分号。
(2)教育观念落后,教育简单。在分析调研数据中,我们发现多数家长更注重孩子的成绩,80百分号的家长希望孩子能上大学,找到一个高收入。轻松稳定的工作。可见,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家长大多一味追求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往往忽略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3)与学校联系少,家庭教育封闭。访谈了解,家长基本不主动与学校联系,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教育,甚至拒绝家校通平台与学校的交流,在这两个教育系统中,缺乏沟通。交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联系不紧密。
(4)就学环境差,无法公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从走访各市相关民工子弟学校的情况反馈,民工子弟学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校园设施不齐全等现象,教学期间间或会出现教师空缺不足等状况,工作环境相比公办学校较为简陋,以蓝翔民工子弟学校和蓝天民丰小学这类民工子弟学校为例,与公办学校在教学资源上存在较大差距,校园内也存在着安全隐患等问题。
(5)缺乏心灵呵护,心理问题突出。调查显示,在您认为随迁子女相对于本地孩子有什么样的心理态势?“的当地居民调研问卷中,32百分号表示不够自信“,41百分号表示有不平等感“,27百分号表示有孤独感“。综合校访和学生访问,我们发现,该群体心理归属感弱,表现为孤独敏感自卑和易受伤害。在行为问题上则表现为说谎。注意力不集中,普遍存在自由散漫的弱点,不太愿意接受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在学习习惯方面,他们态度随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草草完成,遇到困难绕着走,很难独立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难题。20百分号的农民工子女还有拿同学东西的行为;在人际交往方面则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难以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大约有47。81百分号以上农民工子女情绪不稳定。
2教育缺失,心理失衡原因分析
2。1家庭原因
2。1。1与当地居民的差异性
(1)低层次生活环境。外来务工人员劳作时间长,作业环境设施简陋,居住场所大多在城市边缘,昏暗拥挤,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而当地居民基本上有稳定的职业,朝九晚五,也有自己在本地固定的居所。
(2)缺乏城市融入感。为了生存而背井离乡,流落异乡给他们的是浓浓的孤独感。数据显示高达92百分号的人感到寂寞孤独“,担心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则占47百分号,他们在城市中没有当地居民的那种归属感,而这种不安全感直接影响到其子女身上。
(3)高风险收入。合同签订率低且不规范。在省总工会调查数据中显示:有26百分号的外来务工人员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在签订的劳动合同中,不规范合同不低于三分之一“。在上述生存条件下,从经济来源。生活开销。生命安全。生活安稳度等方面看,对子女的影响不可谓不大。2。1。2教育观念上的差异
(1)传统教育观。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对读书出人头地有强烈的愿望与要求,把这种期望强加在子女的身上,这种期望表现出极强的功利性。
(2)片面物质强化。外来务工人员对子女的表现或成绩上,往往偏重物质激励,食品。金钱等;惩罚则往往包括打骂。不给零花钱等。物质强化能直接刺激孩子的行为动作,但物质强化容易助长孩子的功利性,降低对高层次需求。
(3)教育帮扶无力。新课程的学习不仅体现在掌握课堂知识,对综合能力的要求也大幅度提高,家庭作业更趋于多元化,不少家长对这些综合性强的素质性学习任务无能为力。
(4)心理教育缺乏。青少年时期既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容易在行进中迷失自我。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思想和行为上经常出现叛逆,更需要家长的理解和尊重,但家长却简单的归于叛逆期,极少与子女进行沟通。交流。许多家长不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不会及时肯定孩子的进步,孩子犯错时却一味的指责。
2。2学校原因
公办学校教育资源短缺。外来人口往往被当作体制外人口,其子女也就被排除在本地义务教育体制外,教育机会不均等。如在玉环县,在当地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下,得知就读于外来民工子弟学校人数达17254人数,占在玉环县就读的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总人数的78。3百分号。
民工子弟学校师资力量弱。在走访某民工子弟学校时,该学校负责人告诉我们:我们学校的教师合格率不到50百分号,只能通过对他们进行再培训来提高他们的能力。水平。“尤其缺体育教师,另外,图书馆也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无法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教育方式存在问题。个别教育者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损害学生利益,甚至对学生讽刺挖苦,变相体罚等等,这是教师的师德问题“,对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在走访的过程中,有老师这样讲到我们学校也有出现体罚的事件,虽然说老师也是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但其实这也是师德问题“。
2。3社会原因
政府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的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义务教育的任务主要由户口所在地的地方政府承担。这种政策极大的限制了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包括义务教育后存在的一个最大难题就是依户籍所在地“的政策规定,异地高考的推进存在很大困难。
其次,居住环境鱼龙混杂,对身为青少年的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影响很大。外来务工群体基本以群落聚居的形式居住在低层次的社会圈中,附近黑网吧“横行。不少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无心学习,却是黑网吧“的常客,沉迷于此的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更严峻。
3改变其教育现状之对策建议
3。1亲情陪护,家庭温暖
(1)转变教育观。家长要转变为了学习而学习的狭隘教育观,把孩子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改变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这种传统的观念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只有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2)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往往会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古人有孟母三迁“,才有了如今妇孺皆知的孟子。这说明良好的家庭人文环境能促进孩子成长。发展,家长应为子女创作一个民主。轻松的家庭环境。
(3)提高家庭教育素质。父母的言行举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子女的思想性格。品德作风。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使其耳濡目染受到真善美的陶冶与感化。如果父母经常吵架。酗酒等对孩子会带来一定的阴影。反之父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鼓励子女多参加各种兴趣班,多方面的培养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素质,与此同时让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多参加课外活动,这样可以减少他们对新城市的陌生感,更快的融入这个城市。
(4)转变教育方式方法。要学会与子女沟通,尊重理解他,孩子跟父母是平等的个体,父母不应该动不动就采用家暴的形式去恐吓孩子,在指导孩子作业时应采用科学的方法,不能直接告诉其结果,应加强引导,尊重其爱好兴趣,并努力为他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不要总是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横向比较。
3。2关注成长,政府关爱
(1)政府要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工资,建立合理合法的农民工劳动报酬制度,使外来务工人员也能享受到法定的劳动时间和合理的工资报酬,保证外来务工人员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从而改善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生存环境,能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关心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适当放宽借读条件,降低赞助费用,让民工子女更好的就学。除此之外,可以将教育闲置资源适当分配给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把现有的民工子弟学校列入教育管理体系中,使其规范有序地发展。制定切合实际的办学标准,不符合条件则限期整改,在办学的场地。师资。教材。考核等方面政府部门要给予大力扶持。
(3)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青少年活动场所。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增加图书阅览室。体育场等设施建设,丰富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课余生活。
(4)加强户籍。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一定要建立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情况的登记卡制度。在流入地,只要登记卡连同流动人口的三证(暂住证。身份证。计划生育证)经政府部门检查合格登记后,将登记后的信息作为其入学的依据,这样就能简化入学手续,避免政策不统一或不健全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均和剥夺教育权利现象的发生。
①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交流会,不仅让家长了解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要求,更了解子女的校园生活情况,更好的教育孩子,与学校教育保持紧密的联系。
②建立学生档案袋,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以及其家庭的相关信息,如家庭成员姓名。成员构成。直系监护人或代理监护人工作单位。地址。联系方式及学生的有关的成长信息等,并且定期更新,不断补充以便能及时向监护人或代理监护人了解和汇报学生的有关信息,掌握学生的动态。③定期开展家访活动,充分发挥家访的积极性作用。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大环境,发现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后,积极沟通交流能够给家长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或意见,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两个教育系统紧密地联系起来,家长配合老师,老师辅助家长。这样就能形成做学生思想工作三方的合力“,这种力量对解决学生的特殊问题起着独特的作用。
3。3大爱无疆,社会援助
(1)当地社区等可举办一些适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学生交往的活动,以提高他们与当地学生交往的能力。让他们在社会活动中得到锻炼,加快他们融入社会的进程,开展一些融合各地家乡文艺。风俗的活动,抒发共有的热爱家乡之情,激发他们的自豪感,重塑自信。
(2)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主要有三个内容:一是农民工如何快速融入城市生活的问题,主要是在城市生活。务工所必备的常识的普及性教育培训;二是择业教育和提升技能的教育培训,这样能增加务工人员的就业率和提高岗位待遇;三是思想道德。文明礼仪。政府。社会政策法规等法制观念教育,通过这些提高他们本身的法制概念和自身素养。通过以上来影响他们的教育观念。
4结语
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同样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让他们真正健康的成长,才能培养出建设和谐社会的合格人才,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持续发展。国富民强。通过调研,我们看到浙江省在应对外来务工群体上作出了良好榜样,但仍有待优化改进,需着力保障其子女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呵护心理健康,使其茁壮成长。
基金项目:2014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浙江省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教育现状研究“(项目编号:2014R417030)
浙江省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教育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