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与教学的关系很复杂,教材规定着教学的内容与方向,但教材同时一定为教学服务。语文教学需要高效利用好教材,最好的方法就是高度关注教材的语文学科价值,关注每一次语文课堂中学生真正的语文获得,做到老师“用教材教”和学生“用教材学”。
从研读分析单篇的改编课文,再到探索某一类改编课文的教学方法,这是实现了一种归纳式的研究学习。本文是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主,苏教版等其他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为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统计分析小学阶段各类改编课文的改编类型,并对改编课文中链接原文这一教学手段的匹配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在与文本对话的更深层面上,对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极大比例的改编课文的教学方法提出本人观点。
(三)相关研究成果
随着近几年教师队伍语文素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也对教材文本本身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与想法。《小学教学设计》2007年第7、8期刊登了李文广老师的一篇文章——《要“断章取义”也要“亲近原著”——谈“名著节选或原著改编”类课文的教学》。李老师从《少年闰土》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出发,提出了名著节选类文章首先应考虑“断章取义”,就文本论文本,读出教材之意,并在此基础上“亲近原著”进入原作者的情感之地。
《小学语文》2009年第1-2期刊登了林丽卿老师的《<桥>:文本、作者与教材编者对原作的改编》。林老师通过课文与原文的分点对比,认为课文的修改使得文章主题更加突出,语言更加规范,整体更富表现力。在单一的文本中,研读到了编者的意图以及作为一篇课文而非简单的文章所要求的教学价值点。
2010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的获得者黄霞老师在其论文《“818”那些被改编的文字——行走在“作者文本”与“编者文本”间的语文课程资源意识》中,提出要寻找资源利用的尺度。即在编者的文本里寻求大方向、从作者的文本中寻求小细节、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衡,已经体现出较为系统的对改编课文的改编意图、改编影响的思考。
2012年,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闫学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上)(下)》两本著作出版,她对现行语文教材的多篇课文进行了文本解读与分析,同时,还就不同教材版本中的同篇课文进行了对比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闫老师特别注重课文原文的价值,她从自己的理解和课堂教学经验出发,利用作者原文对现行的对课文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许小明老师在《跳出只读“课文”的圈子——挖掘“原文”的隐性教学价值》一文中,分角度挖掘了几篇原文的隐性价值,提出了自己的具体实施方案,值得借鉴与思考。
(四)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1)人教版及其他版本小学语文教材
(2)改编课文的相关教学案例
2、研究方法
(1)文本分析法。主要研究对比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文与作品原文,分析改编方式及意图,从而得到启示。
(2)案例研究法。分析改编课文的相关教学实录、案例设计,研究哪些原文适合进入课堂教学,以及一线教师应当如何运用原文进行教学。
(3)访谈法。在一线教师与小学生中做简单访谈,了解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是否注意到了改编课文的现状,以及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有运用原文,了解小学生们是否喜欢原文的补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