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问题探析
近年来,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不断被媒体曝光,成为学界内外关注的焦点。遏制失范现象,优化学术环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15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规定:坚持把优化学术环境作为高校事业发展和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内部治理论文网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和评价机制,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术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负面效应
1。损害高校和教师学术声誉。高校在人们心中是圣洁的象牙塔“,高校教师一直被世人所敬仰。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教师受到急功近利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一些教师丧失了学术道德,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等失范丑闻不断被爆出。事实上,无论教师曾有过多少科研成果,也无论这所高校在学术界有多么高的威望,只要爆出失范事件,不仅教师名声扫地,而且会大大降低公众对该校的公信力。
2。妨碍大学生健康成长。2014年9月,总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中提到,好教师要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和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显然,高校教师在立德树人上具有榜样作用。教师学术道德失范必将对大学生产生极大的消极作用,潜移默化地扭曲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利于大学生诚信学术人格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养成,妨碍大学生成长成才。
3。阻碍社会科技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高校作为人才聚集和培养的基地,承载着社会科技发展的重任。当前,高校教师作为重要的科研力量,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表面上使学术论著的数量增加了,但是这些所谓的成果“只不过是学术泡沫“,不但违背了科学求真精神,而且不具有开拓性。这不但浪费了国家投入的大量科研经费,而且还会影响整个民族的创新意识,严重破坏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力,最终妨碍国家科技发展。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根源
1。教师个人素质欠缺。第一,对学术规范认知模糊。当前,高校教师在求学时期几乎没有受过专门的学术规范训练与教育,在工作中高校也很少对教师进行系统的规范培训,长此以往教师很难具有较高的学术道德素养,因此就更难自觉遵守规范要求。第二,科研诚信意识薄弱。诚实守信是科研活动中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然而,社会转型期存在的不讲诚信的不良风气也污染了教师的心灵,因此在学术研究中将诚信置之不理也就不足为奇了。第三,科研能力欠佳。学术研究是要求学者通过不断积累更新知识并以此达到学术创新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现实中部分教师不甘心长期坐冷板凳“。由于知识积累匮乏,逐渐丧失了掌握学术前沿的能力,当利益摆在面前时急于求成,造成了失范的不良局面。
2。不良学术环境影响。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个体生活在形形色色的现实中,必然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不断蔓延到学术界,浮躁的社会心态毫不留情地使教师抛弃了十年磨一剑“的严谨和沉淀,转而追求短。平。快“的学术快餐。[1]伴随大数据时代,从网络上获取学术资源越来越便捷,粘贴+复制“为学术研究抄袭。拼接。篡改等提供了便利。因此,一些学术自律意识较弱的教师禁不住周围环境的侵蚀,渐渐沦陷在失范的怪圈中。
3。高校学术道德长效机制不健全。第一,学术道德教育欠缺。大多数高校普遍重视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学术道德教育和培训。由于缺乏学术道德教育,有的教师对学术道德规范知之甚少,有的教师不了解失范后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有的教师不会关心失范行为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危害,这些都诱导了失范行为的发生。第二,学术评价机制不科学。目前,大部分高校对教师的绩效评价主要集中在发表了多少论文和著作,获得了多少科研项目,以及所发表成果的期刊级别等,这些评价指标与教师职称评定。津贴。奖金等密切相关,正是由于过分追求数字化。功利性的考评模式,将学者引向了对名利的追逐,使得部分教师不惜采用抄袭。拼接。伪造数据等手段来获取研究成果,花费大量时间招揽项目,忽略了科学研究的真正价值。第三,失范惩戒力度不够。高校目前并没有健全的失范惩罚制度,面对失范行为很难做到及时有效的查处,违规者得不到应有的制裁,同时也使得一些教师产生了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现实中,失范行为被发现后,同事可能念在同事关系以及担心遭被揭露人或所在单位领导打击报复等缘由而不揭发,高校可能出于自身学术声誉或保护“当事人而不揭露。[2]
防治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策略
1。提高教师个人素养,加强自律。高校教师要自觉学习国家和学校所颁布的学术规范文件,并学以致用,自觉加强学术规范训练,逐渐提高对规范的认知程度,在学术研究中做到自觉自律。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教师要锤炼自己的学术品格,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始终做到诚信为本,不弄虚作假。教师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时刻关注国内外学术动态,不断汲取学科前沿知识,通过不断地获得新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2。优化学术环境,营造良好氛围。高校要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弘扬良好学术品质。一方面,高校要注重榜样示范作用,定期评比学术道德模范之星“,并给予一定的荣誉和物质奖励;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微信。校内期刊等平台进行舆论监督与引导,向教师弘扬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营造一种遵守学术规范的良好氛围,净化学术空气。此外,定期公布学术道德失范事件,让造假者无地自容,把想要造假者的思想扼杀在摇篮里,形成无形的威慑力。
3。健全高校学术道德长效机制,完善他律。第一,加强学术道德教育。要遏制失范行为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高校就要切实把学术规范教育和科研诚信教育作为新进教师入职培训的重点,同时对在职教师定期进行学术道德规范培育,不断强化教师的学术规范意识和科研诚信意识,使得每一位教师都能认清失范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自觉增强对不当失范行为的防范意识。另外,现阶段高校应该重视对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教师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第二,完善学术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激发教师的学术研究热情,关系到良好学风的养成,因此高校应该根据不同学科建立不同的评价制度,鼓励创新,重质轻量,宽容失败。在学术评价过程中,应将个人学术道德情况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对存在失范行为的教师,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并且严格执行双向匿名的评审制度,最大程度地杜绝评议人与被评议人之间的联系,避免人情消费“。第三,增强监督惩戒力度。一些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被媒体报道后,通常迫于舆论压力高校才开始调查和处理,而对于学校内部举报常常采取隐秘处理方式,草草了事,这都助长了失范者的嚣张气焰。事实上,高校应积极主动地建立广泛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构建学生―教师―社会“多方位的监督举报机制。对于违背学术道德规范的个人加大惩处力度,具体的处罚手段可视情节严重与否采取通报批评。经济处罚。职务免除等方式。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