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生活化的教学措施

1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概述

目前对高职院校德育教学生活化的理论无非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和论述,一是要从教学的设计上实现生活化的教学;二是从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实现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三是从教学的评价上实现生论文网活化的教学。总而言之,对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生活化教学的解读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课程设计上实现生活化。一是要在教学的目标上贴近现实生活。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所期望实现的结果,它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选择依据,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比如,教学目标要从重视理想过渡为重视现实。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德育教学中对学生寄予了高度的厚望,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德育教育实现思想的转变,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但是,这种理想化的教学目标脱离了现实,仅仅是一种理想的教学目标。高职学生是普通的学生,他们不是完美的,因此,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现实的教学目标,能够被广大学生所接受的目标。再比如,由于高职学生的能力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差异性,所以有必要设计出具有层次性的教学目标。每一个高职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所受的教育都不同,这使得他们在思想境界上存在不同的层次,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可操作性与接受性,一些听起来很美好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难以操作。所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兼顾不同学生的特点,将个性与共性相结合,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找到努力的方向。二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首先要保证教材是源于生活的,与生活相联系的教材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被学生所接受。同时,教材的生活性特点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特征,体现时代性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道德也不断受到冲击,与之相应的德育教育应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充满时代气息,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其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需要将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作为教学的素材。这些素材要能够体现高职学生的矛盾与困惑,选择他们关心的问题,用这些事件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悟与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第二,教学的过程要体现生活化。教学过程是教学的关键环节,生活化的教学应该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主要目标,德育教学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封闭教育,而要与社会和现实接轨,不然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难适应社会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道德难题。一是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教学途径要与生活相接轨。理论联系实际是提高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的根本途径,说得再多都不如亲自做一次,因此,高职学生需要社会实践来加深对道德的体验。除此之外,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的环境下,可以通过这些信息化的途径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二是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生活。首先是德育教师要将课堂教学过程视为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知识源于生活,而各种问题的答案也在生活中,高职学生在进校之前都有带着对生活的疑问接受教育的,教学的过程就是释疑的过程。其次,发挥三种合力的综合作用。家庭。学习和社会三种教育力量对高职学生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从最初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到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同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渲染,如果这三股力量能够一致用力,才能呈现出德育的效果。

第三,教学评价体现生活化。教学评价要做到回归生活化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两个方面。一是评价要回归生活,这是要求德育教学评价要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都表现在生活的细节中,尤其是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与感受,教师需要根据客观情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同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评价需要坚持多元化的。以人为本的评价方式。评价不是结果和目的,而是帮助学生自我反思和提高的动力,为此,要改变过去以成绩论高低的一刀切评价手段,力求做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优势中看到不足,形成全面和客观的评价标准,促进不同个性学生的共同进步。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今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尤其是思想道德积极向上。品质健康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对德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避免为了评价而评价,通过有效的评价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再者,目前的评价方式还存在量性评价,过于重视分数的现象。德育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不可以用量化的方式来考察。高职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是比较复杂和不断变化的,因此,需要完善量化的评价模式,将质化与量化的评价相结合,将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客观地呈现给学生。

2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生活化教学的问题

首先,目前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缺乏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虽然当前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但是,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还是存在着很明显的理想化的痕迹,高职院校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原则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这样的要求是一种美好的期待,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更多的是一种理想化的要求。高职学生大多是高考的失败者,他们对走进高职院校是黯然的心情,因此,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应该让高职学生树立自己的成长目标,规划自己的人生,而目标过高会导致其只停留在口号阶段,难以付诸实践。

其次,当前的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手段脱离生活实际。当前高职院校对德育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理论讲授与案例结合的方式进行,有些教师给予的案例较多,有些敬爱是给予的讨论时间较多,但是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是理论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必修课,是培养学生素质和道德的主要手段与途径,但是很多教师还将授课方式停留在传统的讲解上,教学方式单一,只有理论教学而无实践操作课,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对上课失去了热情,教师也变得消极怠工。最后,教学评价忽视了对生活化的评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除了法律知识可以用课堂时间进行理论传授外,思想和道德的教育都需要在生活中慢慢养成习惯,体现教学的效果。但是,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长期的坚持,再加上学生在生活中道德修养的表现教师并不是完全掌握,往往对这部分的评价采用学生自评的方式,这难免会流于形式。随着教学评价的日益改革,教学评价逐渐加大了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但是学生的思想与道德以及法律的修养难以用分数来衡量,在这种矛盾下,德育教师只有通过课堂的表现给予学生一定的评价,这会存在课堂上思想道德表现良好,但是现实生活中却缺乏道德的约束能力,不能很好地践行道德要求的现象。

3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措施

第一,确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一是教学目标的设立要考虑高职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必修课程,但是高职学生都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他们需要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就需要德育教师将国家的德育方针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相结合。二是重视教学目标的生活性和现实性。德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的重点内容,但是目标过于理想化则难以实现,最终会沦为空想。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顾及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可操作性。三是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应该体现其完善学生人格的特点。人格的完善才是德育教育的真正目的,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正处于人格可塑性极强的阶段,如果教育得当,会成为学生人身的营养。与此同时,教学目标生活化的设置应该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分层次和循序渐进为原则。

第二,教学方法体现生活化。一是重视养成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需要漫长的时间,与其生活的环境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良好的德育教育需要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思想。道德与法律的知识。二是为学生创设德育教育的情境。教师在讲授道德与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多用案例的方式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模拟和体验当事人的态度,从而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与行为,这种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教学方法。

第三,教学内容要紧贴现实生活。一是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气息,如今的社会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在不断变化,而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在随之变化,因此,学生在新时期要具备的合作意识与网络道德意识。环保意识等都是德育教学的内容。二是教学内容要富有生活气息。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德育教学内容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学生身边发生的典型事件,可以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四,教学评价要重视生活化的评价。一是德育教师要转变评价的意识,将评价视为引导学生和激发学生的动力。很多高职德育教师目前仍然采用平时考勤和期末考试结合的方式。由于对德育进行评价比较困难,因此,很多教师感到评价是为了评价本身而不得不做的事。二是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全面和客观为原则,从而做出公正的评价。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生活化的教学措施

上一篇: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課实践教學的定位与模式构建【3384字】
下一篇:高职大學生网络校园文化诚信道德教育研究【2261字】

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

马克思社會批判理论研究述评【2827字】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當代价值【2903字】

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洧制...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

马克思哲學观中的社會批判之维【3495字】

反应物比例在LiFePO4合成上的影响

2000元做什么生意挣钱,...

2023年生育政策二胎還湜二...

《中国好声音》和《中国...

国内外热作模具钢的研究现状情况

MCGS水位PID控制的仿真设计

旅游英语专业學生语言交...

临床护理路径茬老年便秘...

PLC舰船舷侧隐身门梯集成...

中央空调系统英文文献和中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