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野下的自我概念与道德概念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041-02
卡罗尔?吉利根(1964-),现任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标志她研究的里程碑式的著作是于1982出版的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妇女发论文网展。该书在西方世界被视为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在该书中,吉利根试图通过访谈的方式考察人们的自我概念和道德概念,考察他们对道德冲突和道德选择的体验,让女性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循着这些声音去描绘女性心理和道德发展的轨迹[1]。
本文将沿着吉利根的逻辑分析轨迹,剖析在男权社会,女性的自我概念与道德概念的缺失,即女性于这样的社会里所形成的道德发展的特点无疑打上了男权的烙印,探讨以吉利根为代表的女性主义对女性自我概念与道德概念的建构,并对这一建构做出一定的思考以及发现其中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概念与道德概念的缺失
1。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概念的缺失
关于自我概念,即指个体把自己作为客体的整体看法和感觉[2]。哈佛心理学家詹姆斯第一个提出自我概念,他认为自我概念是影响个体行为的深层个性因素,人们的自我概念和自己的行为常常是协调统一的。然而,处于男权社会中,女性总是有意和无意地限制自己的声音,使得一种男性声音的文明永久化,一种同妇女分离的生活秩序永久化,因而,女性总是忽略了自我,总是透过男性安装的玻璃窗看待世界,由此导致女性自我概念的缺失。
而这种缺失,可以追溯到亚当和夏娃。上帝在创造人类的过程中,在泥坯的鼻中吹入生命的气息,由此创造出了有灵的活人――亚当。但鉴于亚当是孤独的,上帝决心为他造一个配偶,便在他沉睡之际取下他一根肋骨,用这根肋骨造成了一个女人――夏娃。在生命周期中,像在伊甸园中一样,妇女一直是偏离的[3]3。在社会生活中,男人们总是含蓄地采用男性生活作为标准,试图以男人的布料来装扮妇女,在著作中,吉利根通过阐述艾米的被访谈经历,来论证女性自我意识的模糊,她们很难听到内心深层次的呼唤,在很多场合有意和无意地运用他人声音去表达而不是表达出自己的内在世界。
自我概念是影响个体判断。选择以及最后行为的深层因素,人们的自我概念与其行为常常是协调一致的。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概念的缺失,必然会影响女性道德概念的建构,即女性道德判断。道德选择以及道德行为都将受到影响。
2。男权社会中,女性道德概念的缺失
所谓道德概念是对人与人关系属性的价值上的具体把握。就道德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而言,其内涵是对人与人利益关系的本质的应当性的把握,其外延则是所有的道德现象,它与真“的概念。美“的概念是有明显区别的[4]。同时,道德概念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处于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本质和美德被视为服从和温顺,她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依赖于权威。
回顾中国历史,从奴隶社会晚期,孔子在论语中明确讲到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到西汉时期,董仲舒正式提出三纲五常“。其中夫为妻纲“,即明确提出妇女在家庭中的从属地位。紧随其后,为了让妇女安于服从的地位,封建社会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规范,主要表现为三从四德“。直至宋朝,程朱理学提出守节观念,使得对妇女的要求更具体化与生活化。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女性的道德概念一直处于男尊女卑“的基础上,直到近代,中国女性才逐渐发出自己的道德的声音。
同时,回顾西方历史,女性道德概念也一直处于缺失状态。正如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认为的:男人与女人共同的地方在于他们都具有人类的特点,他们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的性。“我们用不着争论到底是男性优于女性,还是女性优于男性,或者两种性别是相等的,因为,每一种性别的人在按照他或她特有的方向奔赴大自然的目的时,要是同另一种性别的人再相像一点的话,那反而不能像现在这样完善了。“[2]前言3他由此主张女性的美德在于依附与顺从。
对此,吉利根通过访谈的方式,对于父权制社会下,女性道德概念缺失的状况进行了详尽地描述。吉利根通过案例访谈方式,发现妇女们对保护和维持自己生活的男人们做出的和强加的意见或判断采取一种服从的态度,而缺乏自己的道德判断及其道德选择,这便必然体现在她们的最终道德行为中。
二。以吉利根为代表的女性主义对自我概念与道德概念的建构
迄今为止,在历史上,女性的自我概念与道德概念一直处于缺失状态,所以,当代女性主义不断在努力建构女性本身的自我概念和道德概念。第一代女性主义在争取女性的就业权。受教育权等基本权利时,她们的价值观一直依附于传统的西方思想,并没有挑战二元论。第二代女性主义,以波伏娃为代表,率先提出了挑战。她在其经典著作第二性中,提出了他者“问题。波伏娃认为,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只是他者“。第三代女性主义试图打破男女之间的二元对立,主张女性发出自己的声音,其中吉利根为主要代表。吉利根开始通过访谈方式考察女性的自我概念和道德概念,让女性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循着这些声音进一步考察女性心理和道德发展的轨迹。那么,以吉利根为代表的女性主义所建构的自我概念和道德概念分别是什么?她又是如何来建构的?
吉利根将女性自我概念界定为具有社会价值意义的自我概念,试图通过联系。关怀和关系来认同自我。她借用了乔多罗的理论,并通过自己的研究经验发现,这种差异具体源于儿童时期,母亲试图更像她们自己,以及延续自我那样地体验自己的女儿“[2]4。相反,母亲把儿子作为异性来体验“[2]4,由此男孩逐渐将自己与母亲分开,并逐步削弱了他们最初的爱以及移情联系的感觉“[2]4。因此,在吉利根看来,女性多站在移情“的基础上定义自我,自我是一个联系的自我,与他人的分离将导致自我的消解。与女性自我概念相呼应,吉利根将女性道德概念界定为责任道德“,并描述了女性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第一水平体现为女性过分地关注自我。这是一种现实的涉及生存的关心。紧接着,吉利根开始权衡自私与责任问题,进入将善视为关怀他人,根据关怀和保护他人的能力来定义自己和声明自己价值的第二水平。最后吉利根开始审视内在的逻辑,重新思考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消除自私与他人的鸿沟,并以非暴力和不伤害为道德准则,进入到适当关怀自我和他人的第三水平。循着这一探索,吉利根建构了一条关怀道德“路线,她认为男性道德为公正道德,女性道德则为关怀道德。责任道德。
三。吉利根对女性自我概念和道德概念建构的思考与启示
但不可否认的是,吉利根对女性自我概念和道德概念的建构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特别是对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1。注重性别差异,将性别视角贯穿于德育工作的始终
女性自我概念与道德概念的缺失,使得女性在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方面往往缺乏主体意识,她们有意或无意地循着男性的声音和男性道德发展的轨迹建构自己的思想,而忽略了内心真实的声音。因此,的德育工作应注重性别差异,将性别视角贯穿于道德准则的制定。实施和具体的道德实践过程中,以增强女性的主体意识,提高她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让德育效果在她们最终的道德行为中得以体现和检验。
2。关怀学生,注重德育中的情感因素
分析的德育教学与实践,知识的传授成为其中的主导。德育课堂上,教师多是讲授德育的概念。内容。原则与方法,介绍各国的德育状况以及列举古今中外道德模范的典型事例,而忽视了各个阶段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到底需要什么,忽视了传授的德育知识是否符合学生心理成长的规律,忽视了道德中情感因素的发掘。引导和培养。因此,走进学生,关怀学生,注重道德中的情感因素,成为当前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3。灵活运用调研与访谈方式,丰富德育方法
吉利根通过访谈方式了解女性的道德发展状况,建构女性的自我概念和道德概念,并探索女性道德发展的轨迹,对女性道德研究的发展具有GM意义。的德育工作应借鉴和灵活运用访谈方式,改变过去单一的灌输方式,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此发现德育工作中的新问题。新途径,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自我概念与道德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