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对真理与道德的批判
[中图分类号]B51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6)06-0028-02??
要研究尼采对真理和道德的批判,当然不能绕过康德的启蒙思想和他的批判哲学。尼采指出康德为自己提出了描绘支配知识和道德要求的法则的任务,然论文网而,他却没有对这些观念进行评价。因而,康德的批判从总体上讲是失败的。在尼采看来,康德的论证中的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努力在理性中为绝对命令的可能性奠定基础。这导致尼采去检验康德主张先验判断的可能性所必需的假设。这一假设就是先验自我的观念:一个可以同其在思想、行为和情感中的经验的表现区别开来的非偶然的、非经验的自我“。尼采详细解释了自我观念得以可能的条件,从而削弱了人们对这一观念的信念。
尼采指出,对一个非―历史的自我的信仰隐藏在我们的语言的结构中。语言在哲学上不是中性的。他写道:一些个别的哲学概念不是什么随意的东西,不是什么自为地生长的东西,而是在彼此的联系和类似中产生出来的。……恰恰在语言的类似性存在之处,以下情况完全不可避免:由于共同的语法哲学――我指的是由于相同的语法功能的无意识的统治和引导――一切东西从开始起就为了一些哲学体系的一个同样的发展和系列而准备好了,正像对世界解说之某些其他的可能性来说道路看来已关闭。“〔1〕P157??在偶像的黄昏中,尼采表明我们对于自我和存在的信念是由于语言强加给我们的主――谓区别才可能的。他在善恶之彼岸中通过谈及我思“这个陈述解释了这一点。在这个陈述中事件思被分解为一个事件思“和一个主体原因我“。这意味着我在“思考。我们的语言的结构已经确定了作为先验意识的自我的结构。尼采断言我们实在应该把我们自己从这种词的诱惑中解放出来。如果我们停止对直接的语言的事实的信念,我们就会发现:我从何处取来思想这个概念?为什么我相信原因和结果?什么东西给我权利去谈到一个自我,并且甚至谈到作为原因的一个自我,并且最后还谈到作为思想――原因的一个自我?“〔1〕P153??尼采认为语言和世界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相关。由此他把自我“的问题从认识论的领域转型到谱系学的领域。
尼采认为人们之所以相信在语言中拥有关于世界的知识,是出于消除对未知的恐惧和忧虑的本能。对尼采来说语言是建立在美学的手段之上的,因为我们借助的把未知翻译为已知的手段是隐喻。然而隐喻被转化成概念并且它的美学身份被遗忘,这也使因果解释的构造成为可能。人们把隐喻变成了抽象的工具概念,把突发的印象或直觉一般化为更少色彩的,冷冰冰的概念,如此他们能按照这些概念去控制他们的生活。
尼采认为自我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而是由具有某种类似性的多种不同的状态所组成的东西。在道德的谱系中写到关于自由行动的中性基质时,他指出:然而,并不存在这样的基质;在行动、效用、变易背后没有‘存在’;给行动附加一个‘行动者’纯粹是臆造出来的,――行动就是一切。“〔1〕P27??在语言中自我被创造出来处理经验。因而因果的解释方式也是一种虚构。真正存在的是活生生的经验的领域,而存在的领域只不过是一种信仰。因而,以纯粹理性批判为典范的形而上学在尼采看来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存在领域只不过是一个加之于经验领域上的虚构,那么在存在的本质基础上的超越于其他活动之上的形而上学就没有价值了。因此,尼采认为人们不能假设由道德和知识的理想所支配的这种活动的价值。必须要询问这些价值的价值。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并且构建一种总体的批判,需要一个既能作为解释又能作为评价起作用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权力意志“。正是追求权力的意志,促使人们把真理和道德建立在一种超验的形而上学实体――存在的基础之上。
尼采的现代性批判以西方现代人的自我精神异化为立论事实,他认为必须从根本上对现存的一切意识形态,特别是对真理和道德进行价值重估,才能把现代人从异化状态中拯救出来。因为真理和道德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生存的最高目的,而且,作为普遍的由理智固定下来的先验绝对之物,真理和道德联手扼杀了个体从事创造性实践评价的可能。因此尼采对现代性的批判由颠覆真理和道德的绝对价值,破坏真理和道德的话语霸权开始,以对艺术审美的无限推崇而告终。
尼采认为人与动物不同,其最大的优势在于他没有任何先验的本质,因而人可以根据自身的独特个性向各个不同方向自由发展,所以,惟有那些追随自我意志创造性发展,拥有独特生命经历和感受的人才是尼采心中真正的人、完整的人。但是,尼采痛心地发现‘虫’人已经登台,而且是蜂拥而至。欧洲人正变得渺小和平均。人还在继续走下坡路,还在变得更仔细、更温和、更狡黠、更舒适、更平庸、更冷漠、更中国式、更基督化。“〔2〕??现代人宁愿放弃独立思考的权利,做一个符合社会规范的人,一个在大众意料之中的人,一个丧失个性的人,一个温和平庸的人。现代人的异化不仅是经济剥削的结果,更是精神异化的必然,其最大的渊薮是真理和道德。
尼采从根本上质疑有待发现的所谓绝对真理的现实存在。西方自柏拉图开始真理就是理念世界的合法居民,尼采对此看得清楚明白。‘真理’乃是一个不自相矛盾的世界,不欺人的世界,不变化的世界,真实的世界――即一个没有苦难的世界,因为,矛盾、迷惑、变幻乃是痛苦的原因!“〔3〕??但是果真存在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物自体与现象界的对立吗?尼采断然否定了两个世界的并存。只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虚伪、残酷、矛盾、有诱惑力,无意义……这样一个世界是真实的世界。“〔4〕??从这个世界中不可能推导出真理的存在。因此,对真理的崇敬已经是幻觉的产物。
道德在人类社会占据着比真理更崇高的地位。自苏格拉底以来的欧洲史有个共同点,就是试图把道德的价值抬高到统治地位,超越其他一切的价值。尼采立志成为欧洲有史以来第一个道德质疑者、批判者。他手持特有的最高价值尺度――强者的权力意志,对道德,特别是欧洲盛行的基督教道德进行了彻底的价值重估。尼采认为根本不存在道德事实,道德只是对一定现象的阐释,确切地说,是一种误解。道德只是记号、只是征候学。康德所谓的道德律令的自由与强制在尼采看来纯属理论构造的无根臆想。道德是对生命本能的扼杀,道德虚构了一个并不存在的永恒的完美的彼岸世界,以此来非难人类在此岸的真实生存。所以,几乎每一种迄今为止被倡导、推崇、鼓吹的道德,都是反对生命本能的,它们是对生命本能的隐蔽的或公开的、肆无忌惮的谴责。“〔5〕??
在尼采以前,道德被普遍认为是超验自在的,它来自一个全知全能绝不犯错误的上帝。道德的要求成为全人类必须遵循的绝对律令。尼采用谱系学的方法彻底地考察了各种各样的道德的生成的历史,把道德律令归结为权力意志的表现方式之一。同时尼采以基督教道德为例,揭露了隐藏其中的种种血腥罪行和阴暗心理。这样,尼采实际上是降解了道德的神圣色彩,把道德从天国拉回到尘世。尼采希望达到的效果是,人类在识破道德的真面目后,能够以此挣脱道德的束缚,在善恶彼岸开展自我发明、自我创造的新生活。
对尼采来说现代性的问题存在于对真理的意志“。对真理的意志“是基督教道德的内在部分,它已经摧毁了其自身的价值的先验基础。这一方面导致了虚无主义的弱的变种――悲观主义和自我麻醉。另一方面,它也创造了克服虚无主义和基督教的奴隶道德的可能性。通过永恒轮回的原则尼采努力为一种教养出自治个体的文化奠定基础,这些自治的个体确定规定他们的目标的文化。这种转变使摧毁那种把每一种印象普遍化为无色的、冷冰冰的概念的禁欲者对真理的意志“成为必须。建这种对真理的观念之上的科学在尼采看来是一种反动的科学,它应该被转变成一种积极的科学。
尼采诊断现代的个体是有能力去掌握自己的,也有能力在基督教的禁欲主义道德之下去构造一种强力意志。成为自治的意味着人们不再只在与一整套价值的关系中掌握自己,而是他们现实地确定他们的目标的价值。尼采明确表达的创造这种可能性的学说是永恒轮回。这种学说可以看作是一次思想实验,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中这样写道:假如有个恶魔在某日或某夜闯入你十分孤独的寂寞中,且对你说;‘人生便是你目前所过、或往昔所过的生活,将来仍将不断重演,绝无任何新鲜之处。然而,每一样痛苦、欢乐、念头、叹息,以及生活中许多大大小小无法言传的事情皆会再度重现,而所有结局也都一样……’那个恶魔竟敢如此胡说八道,难道你不咬牙切齿地诅咒他?还是,若在以前的话,你也许会回答他:‘你真是一个神,我从未听过如此神圣的道理!’……或者,你宁愿安于自己和人生的现状,而放弃去追求比这最后之永恒所认定的更强烈的东西呢?“〔6〕??尼采指出,如果永恒轮回“成了我们文化的基础,自治个体的存在将是必然的。
尼采的思想暗含着一种新的社会科学的计划。他认为现在的科学是被消极的、反动的、否定的概念所支配的。科学家对事实和真理有太多的尊敬,而事实只不过是一种解释。科学对禁欲主义的真理观念越来越谦恭。要看到什么是尼采意义上的真正积极的科学我们应该考察一下他自己的著作。他对语言学的分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人们通常是从听者的角度理解语言的,他们认为语言是对事实的一种描述。尼采梦想着一种积极的语言学,它只有一个原则:一个词仅在说话者想要叙说某事时才意味着某种事物。这样的语言学把说话视为一种真实的活动。尼采写道:主人的赐名权利后来发展到如此地步,他们擅自把语言的起源理解为主人的权力的表述:他们说‘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用一种声音规定任何东西和事件,并由此将它们占为己有。“〔1〕P11??一个积极的语言学分析谁说和赐名,说话者把它运用于什么,用什么去意指。一个词的变化意味着某人已经占有了它,因为他想要某物。所以语言也是一种权力意志的体现,人们用语言去整理事物,并赋予事物以意义,以有利于自己对事物的利用。这些原则同样被应用于道德系谱学,尼采指出善“这个词是主人创造出来为他们自己服务的,后来被奴隶从他们口中夺去,这些奴隶就能够称主人们为恶人“了。由此可见,尼采所设想的社会科学不再以禁欲主义的真理观念为基础,而以权力意志“的原则为基础。
尼采对真理与道德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