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主义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17)01-0053-07
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主导意识形态,加强主义学科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工程。核心任务。从2005年建立主义一级学科开始,主义论文网就开启了系统的学科化建设过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社会治理现代化思想是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它既丰富了主义理论的内容,也对主义学科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主义学科建设的要求
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国家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的主要功能是政治统治,即一个阶级对另一阶级的政治统治,而中国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深化了主义的国家观,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问题,由统治“到治理“绝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是对国家本质的深刻理解,是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一)主义视域中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思想
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国家是一个政治概念,它是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中国主义者在坚持主义关于国家本质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是对国家本质的新概括。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国家的意志不仅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且更反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国家的本质不仅是阶级统治,而更应是社会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民主专政,不仅表现为由少数人对多数人的阶级统治变为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民主专政,而且表现为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凝聚起来的共同建设民主。文明。富强。繁荣的人民国家的社会共识,不断加强社会治理的力量,不断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不断完善社会治理法治化,不断完善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中国主义者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是在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以后,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大问题。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体系,要极大提升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能力,这是主义理论建设的一个新的阶段,这必然会对主义学科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对主义学科建设的要求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应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理论和实践,但它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中枢环节。核心要素,它们的相互关系是,中国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国家治理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对国家治理体系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这三个要素的一般认识上,应从中国党领导的合法性。人民当家做主的合理性,依法治国的正确性上去认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党对国家的领导必须面对党执政合法性的挑战,人民当家做主必须面对各种西方民主政治的挑战,依法治国方略也必须面对各种宪政民主的挑战等,这些重大课题都急需得到解决。理论学科的产生多是由于社会实践的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入发展的现时代提出的这些重大历史课题,也正是需要通过主义学科的理论建设加以解决。
(三)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主义学科建设的要求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党在新形势下对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中国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实践中,面临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临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面临争夺资源。货币战争。争夺市场。意识形态斗争。领土争端。反腐败斗争。网络斗争。反民族分裂主义斗争等。
面临四大考验。四大风险和八项斗争的复杂环境,这就需要党和国家不断提高治国理政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管理协调能力。国际交往能力。不断提高抵御各种危险的政治能力。适应新环境的变通能力。联系群众的工作能力,抗击腐败的廉洁从政能力;不断提高新能源的利用能力。金融控制能力。市场活动能力。意识形态斗争能力。解决领土争端能力。反腐败斗争能力。网络管控能力。反民族分裂斗争的能力等等[1]。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中国化的主义要研究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不仅要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重大现实问题,而且还要研究政治科学。法律科学。历史科学。管理科学。心理科学的相关理论,不断丰富主义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党治国理政的能力,提升党和国家社会管理现代化的水平。
二。由GM。改革到社会治理思想变革中的主义学科建设
从社会GM。改革开放到国家治理的思想变革中看主义学科建设历史,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提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主义学科化的发展方向。
(一)社会GM思想与主义学科建设的初步探索19世纪40年代,在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工人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的情况下,。恩格斯参加GM实践活动,并在吸收和借鉴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主义,提出了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GM的思想。主义的社会GM思想是在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提出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恩格斯提出的两大发现“理论,经过多次GM风暴检验并在工人中得到广泛传播,逐步成为工人运动和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GM的指导思想。和恩格斯在理论研究上密切合作,写了大量的学术著作,特别是对两大发现“系统化的阐述,体现了他们在主义学科建设中的奠基作用。
列宁是主义的继承者,是20世纪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列宁将主义社会GM思想变成了俄国的GM现实。列宁在领导俄国GM的伟大实践中,先后批判了自由主义民粹派。孟什维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错误思想,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主义。列宁认为,主义是在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基础上,形成了主义哲学。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推进了主义学科的?M一步发展。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社会GM的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对主义学科建设的初步探索。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主义者将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社会GM,成功地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毛泽东等第一代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带领全国人民在由新民主主义GM向社会主义GM转变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主义理论,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等大量的主义的著作,其中产生的许多社会GM思想,是对主义学科建设进行的初步探索。
主义是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科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主义科学体系需要以人类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因此主义的学科化不是一两个科学家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代主义者和几代主义者可以完成的,也不是某一个历史时代可以完成的。主义和社会主义实践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实践,这一实践没有终结,永远是一个历史过程,所以,作为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的主义及其科学体系和学科体系的发展也就永远是一个过程。
(二)社会改革思想与中国化主义学科的产生
改革开放是以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社会改革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主义者由GM党思维向执政党思维的根本性转变。中国主义社会改革思想是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和恩格斯时期没有进行系统的主义学科化建设;列宁时期将主义产生归结为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对主义做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概括;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则是根据苏联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经验进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对主义教条化。僵化的理解,又经过十年文革“的冲击,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了许多弯路,遇到了巨大困难,急需进行社会改革,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急需进行主义的理论创新。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主义的发展也遇到了巨大的阻力。然而中国的主义者顶住巨大压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初期就不断将主义科学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1984年,教育部先后发出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和关于在六所高等院校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的意见,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正式增设了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硕士授权专业。1996年正式批准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第一批获得整合后的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这是中国化主义学科化建设的最初尝试。
中国主义学科建设是在中国党几代领导集体的大力支持下,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推进的。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大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化主义学科建设指明了建设方向。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提出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并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成功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向21世纪,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化的主义学科建设进一步推进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胡锦涛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经验教训,总结国际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回答了社会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的大问题,从而也为中国主义学科建设做出了路径选择。
2004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化主义。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高度,作出开展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决定,强调了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其中,最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是增设了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加强主义整体性研究。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最先贯彻了党和国家决定增设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战略决策,并要求开展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这是中国主义学科系统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应当说中国主义学科建设是和改革开放实践相伴而生逐步发展的,中国主义的学科化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三)社会治理思想与中国化主义的学科化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提出实现社会治理新境界的要求,这是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中国化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社会治理思想也是对主义学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在实现社会治理新境界过程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义学科建设的目标要求,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是对主义学科建设的现代化标准提出的新要求。
过去我们也提出过现代化思想,如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四个现代化,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却是第一次提出来。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和改革开放以来,在主义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今天我们也要在主义指导下进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了这个目标就能为国际主义运动走出一条新路,为人民的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善的制度体系。
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制度理论,以前以苏联为代表的一些国家进行过社会主义的制度实践,但没有成功,这些已有理论和实践还谈不到制度建设上的现代化。而以民主制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标榜自己制度的现代化,实质上却存在着许多无法克服的制度缺陷,因为这种制度维护着资本主义国家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巨大的生命力,当然目前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党所领导的国家和人民的自我批判加以解决,通过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加以解决。但是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我们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从未进行过的伟大事业,也仅仅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依据的是中国化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指导,因此我们在继续进行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必须继续坚持与时俱进的中国化主义的指导,必须通过中国化主义学科化的过程,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执政规律,努力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最终实现社会治理新境界。
三。??现社会治理新境界中的主义学科化
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社会治理新境界的要求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为宗旨,其主要任务包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实现五位一体“国家建设的总体布局。因此,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客观上决定了主义学科建设的目标定位。路径选择和基本理论内容。
(一)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培育与主义学科建设的目标定位
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而实现这一共识的首要任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凝聚共识。目标导向的功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主义学科建设的根本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化主义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和提炼而来。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义学科建设不应停留在这24个字的研究上,因为24个字层次清楚。容易记忆,可以通过弘扬。培育。践行,以期求得不断形成全社会的基本价值共识。而作为学科建设还是应把主要研究重点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的研究上。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2007年,胡锦涛在6?25“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坚持主义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如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等等这些重大理论问题都急需我们通过主义学科建设加以解决。
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重点和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这也需要主义学科建设来完成。在国家治理层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主义学科加强社会主义国家本质特征的研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与其他国家的本质特征有怎样的不同,国家层面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点是国家公务人员,而广大人民群众作用又是怎样的。在社会治理层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主义学科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特征的研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观与资本主义社会有什么不同,这种社会价值观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的要求有什么不同。在人的全面发展层面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需要主义学科建设研究社会主义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应该是什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价值追求有什么不同。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化马克国主义学科建设的目标定位。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主义学科建设的路径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义哲学,发表讲话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2]。这就是说,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需要的理论支撑,如哲学智慧,世界观。方法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本领,都需要通过主义学科建设来完成。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核心,因此必须坚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因为主义学科的主要特征就是实践性,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就是伴随着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实践,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强调要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最大责任;坚持主义观点,就是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坚持主义方法,就是用唯物辩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提高领导工作水平[3]。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将中国化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学科化,这就是中国化主义的本体论研究,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践立场研究;中国化主义认识论研究,即辩证法。唯物论等观点研究;中国化主义方法论研究,即唯物辩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研究。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比主义理论中所说的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理想要具体得多,它是一个现世的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愿景,我们过去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过多注重远大理想的研究,而主义远大目标的实现需要几代人。几十代人努力,或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才可以实现,当然这些研究是有价值的是必要的,但我们更需要研究当代人的理想目标和实现路径。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研究也应是中国化主义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如果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主义理想社会目标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路径,而全面深化改革对主义理想社会实现的动力机制研究提出了新的路径,因此,与时俱进的中国化主义研究,具有社会批判。理论批判。自我批判精神的主义研究也是我们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法治保证,因此,也是中国化主义法治观研究的重要内容。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保证,因此,也是中国化主义政党观研究的重要内容。
?之,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在实施四个全面“战略新布局过程中,主义学科建设研究除了上面所说的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研究之外,其主要研究路径还应包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研究。与时俱进的中国化主义研究。中国化主义法治观研究。中国化主义政党观研究等。
(三)五位一体“的国家治理思想与主义学科内容的构建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中国化主义学科建设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必须要研究总依据。总任务。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系,还要研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国化主义的学科建设历史尽管不长,但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不断深化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一起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现在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认识,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历史过程,是主义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根本上规范着主义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这五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4]。新时期主义学科建设要重点研究中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如何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主线,如何集中体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布局。另外根据主义学科建设系统化。规范化的要求,还应适应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要求,分别建设主义经济学。主义政治学。主义文化学。主义社会学以及主义生态学五大分支学科。
中国化主义学科化建设自2005年一级学科建立以来,以主义原理。主义中国化。主义发展史。国外主义。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六个二级学科为依托,进行了主义学科化的初步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中国化主义整体性。系统性。规范性建设仍不够全面深入。新时期。新阶段的主义学科化应以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实践为基础,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切入点,以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质要求为标准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规范化的学科建设。具体来说就是要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定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以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路径选择,进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研究。与时俱进的中国化主义研究。主义法治观研究。主义政党观研究;以服务于五位一体“建设为内容,进行主义经济学,主义政治学。主义文化学。主义社会学。主义生态学为分支的学科化建设。
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主义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