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关于双语者
在心理学研究中,学习和掌握第二语言的个体称为双语者,双语者的言语认知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从20世纪中叶开始,心理学家开始采用实验法观察双语者的语言认知机制,目前,双语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关双语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Bloomfied将双语定义为两种语言都能像母语一样熟练【2】;Weinrich认为双语就是交替使用两种语言的实践【2】;Grosjean则指出双语是有规则地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3】。 根据这些定义,我认为双语是指个体掌握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现象。自19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采用各种方法对双语者语义表征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比较早期的研究方法多采用自由联想、词汇回忆等实验技术,后来人们广泛采用认知心理学的反应时技术。最近认知神经心理学的脑成像技术也逐渐被运用到双语者语义表征的研究上。
维吾尔族学生以受教育的学校和课程分为民考民、民考汉两类。民考汉,指的是少数民族考生,入学开始上汉语学校,学习汉语课程,没有母语课程,高考时和汉族同学一起高考的学生。而民考民,是指入学开始就上母语学校,用母语进行学习课程,初中开始学习汉语课,高考时用本母语参加考试,但是加上一门汉语课程考试的学生。相比之下,两类学生的语言水平是有所差异的,民考汉同学的汉语水平是高于民考民同学的,但是民考汉同学不接触母语课程,所以有很多同学只是自学母语字,而民考民同学的母语水平会比民考汉同学的水平高一些,但汉语水平会比民考汉同学略低。总之,学习的环境和言语是非常重要的,对一个人的语言水平和语言能力是有着很大影响,在本实验,我也是从这两个不同水平来进行研究。
研究者按照双语者学习第二语言的时间将其分为早双语者和晚期双语者,6、7岁之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为早期双语者,6、7岁之后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为晚期双语者。按照双语者第二语言的熟练水平将其分为熟练双语者和非熟练双语者。研究发现学习时间和熟悉度对双语的加工和意义通达机制均会产生影响。在此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不同国家、不用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不尽相同。我们在考虑国际间双语现象的同时更不能忽视本国不同民族间的跨语言研究。我国很多少数民族有其专用的语言,社会活动中由于要与汉族人民实现文化、经济等多种交流活动而开始学习汉语,我们将这种学习汉语的少数民族成员也称为双语者。
2。3关于语言切换代价
双语者的语言切换机制是双语研究的重要问题。语言切换是指双语者从一种语言的使用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现象。。语言加工包括言语产生和言语理解两个方面,语言切换研究也涉及者两方面。言语产生中的语码切换是指双语者在说话的时候同时使用了两种言语,言语理解中的语码切换是指双语者阅读包含两种语言的文字材料,或者是通过听觉接受了两种语言。 多年来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一直对语言切换的认知加工机制保持着充分的研究热情,他们的研究主要关注于两个方面的问题:(1)双语者语言切换代价机制;(2)语言切换时非目标语言究竟是处于抑制状态还是激活模式,也即非目标语言应用怎样的加工机制。
其中语言切换代价是指双语者由使用一种语言变换为使用另一种语言时,对词汇或句子的反应时间明显加长,正确率也降低。例如,中--英双语者正在用母语和汉语进行词汇判断是要求切换到对出现的第二语言进行词汇判断,此时,双语被试者的反应时明显增加,错误率会增高,这就是语言切换代价。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