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目前国内外关于挫折承受力的研究比较多,但主要是对挫折承受力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的研究,而且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群体身上,对于中小学生及其挫折源的研究比较少。殊不知,中小学期间才是培养挫折承受力的关键期。中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少,思想不够成熟,常常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正确面对挫折,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导致挫折承受力下降。另外,一些相关的研究都比较陈旧,由于时间跨度和时代的发展,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的增加,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加等等,都对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通过问卷来初步探讨目前中小学生面临的挫折源,在此基础上根据挫折的有关理论,并结合了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探讨了加强中小学生挫折教育的有效途径。
2 概念界定
2。1 挫折的内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挫折并不陌生,我们也同样深知遭遇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没有任何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那么,何谓挫折,抑或如何对挫折进行界定呢?简而言之,挫折就是“碰钉子”。其实,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旅途,我们的成长过程就是我们在旅途中探索的过程。这条旅途中会有平坦的大道,也会有陡峭的山崖;有灿烂的阳光,也有密布的乌云。在这旅途上每个人都会遭受各种各样的挫折,我们认为生命的价值就是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坚强的面对挫折,战胜坎坷!《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挫折”一词的解释为:失败、失利。《辞海》对“挫折”的解释为:失利、挫败。挫折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它是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根据自身需要、自我抱负水平对自我行为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时产生的。笔者认为,挫折应包括四个方面的涵义:第一,人的需要。正是由于人有了需求,才会制定目标和产生强烈的动机去实现目标。所以需要是产生挫折的基础。第二,人的行动。挫折具有实践性。仅凭想象是很难产生挫折的,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中才会产生真实的挫折感。第三,挫折情境。即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使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的障碍和干扰实际呈现出来的状态。挫折情境可能是真实稳定的,也可能是由个体主观想象出来的情境,这是挫折产生的首要条件。第四,挫折认知。挫折认知是挫折产生的重要条件。
2。2 挫折教育的内涵来自优I尔Y论S文C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挫折教育实质上是对学生进行充满人性的教育,这亦是挫折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挫折教育的前提是对挫折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挫折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挫折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既然挫折必然发生,那么我们就要勇敢的面对挫折。挫折并不可怕,尽管挫折在一定意义上有消极性的一面,即挫折会使人失望、痛苦、沮丧,也会引起粗暴的消极反抗行为,甚至导致攻击性的侵犯行为的发生或失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严重损失,但我们更应看到挫折具有积极性的一面,即挫折给人以教诲,使人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接受错误带来的教训,磨炼我们的意志,使我们更加成熟、勇敢、坚强,在逆境中奋起,从而获得发展。挫折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挫折教育并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教育或能力训练,但是,挫折教育可以在教育者的帮助、指导下,对处于不利生存处境的人给予人文的关怀,并帮助其培养良好意志品质,寻求应对挫折的有效策略,历经挫折的考验而抵达幸福。特别在人的早期接受挫折教育可以使人更快地成熟,终身受益。所以,在小学阶段实施挫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挫折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知识结构的完善,战胜困难,获得幸福,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