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
情境教育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下,笼罩着天生的、浓厚的人文色彩。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学生四处游学,按照这样看来,情境教育便没有具体的起源时间。西方国家,杜威最早开始使用教学“情境”这一词语。他提出“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直接经验,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而我国现当代真正科学的、系统的开始研究情境教育法便要提到一些作出重大贡献的一线教师。
一大批优秀教师如李吉林、陶西平等都将教育生涯中的大量心血投入到情境教育的研究之中。李吉林老师曾经说过“为儿童研究儿童”,可以说是所有的研究都必须围绕着孩子本身,尊重孩子的需要。又提出了“让儿童快乐,自由成长正是情境教育诗篇的神韵所在。”她在几十年的研究中,将这种教育手段和体系深入贯彻于教学实践里并发扬。来自优I尔Y论S文C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李吉林老师从事的语文教学,而情境教育在一众优秀老师的传承和长时间的更新中,早已突破了最初的语文学科的界限,逐渐有了共通的涵义和价值。
目前情境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已被广泛的认可和接受。首先传统概念上的音、体、美等所谓的“小学科”,早年总是被替换成语、数、外等“主学科”,现在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少。这类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地积累学生各方面的直接经验,这种现象从侧面也反映出了情境教育的地位在提升,学生作为主体也得到了不同方面的发展。其次,情境教育由最初的无组织、无秩序的自由发展,经过一大批专家学者多年以来的共同努力,向着科学性、系统性的方向发展,其中深刻的实用价值,为其他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参考意义。
2。2 新课程改革对情境教育的理论指导
自2001年教育部正式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开始施行。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模式,都被赋予了新的能量。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让学生生长出知识、到加德纳的提出人的八层智能多方面发展,再到人本主义理论,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无一不围绕着“学生是主体”进行研究。
从课程目标开始研究“整体的人”的发展,课程内容倡导将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与知识本身串联起来。无论是人的完整性或是生活的完整性,都将重点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相结合的研究上。而促进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的最终落定,依赖于学生与知识的中间媒介——教师。
教师与知识理论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理论是在反复社会实践中形成,跟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的理论反应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它的规律性。它在社会实践中产生,而实践反过来又将检验它的真切与否。
而情境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吸收这些教育理论、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又在反复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修改与适应,用新课改中的诉求和目标来检验教学实践的有效性。从理解、实施、检验到再创造,新课改的理论不断地对情境教育起着指导作用。论文网
2。3情境教育是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
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它强调了学生的发展不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上的变化,更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层面上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