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选题意义
(1)理论价值
本文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研究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提出相应的策略,帮助思想品德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影响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主要心理因素,为他们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更好地呼应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提高理论支持,使教育者能重视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心理因素,不断改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同时,通过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带动其他学科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因素的研究,为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提供正确的理论支持。
(2)实践价值
首先,本文紧跟新课程改革推进潮流,牢牢把握学生主体观,从学生出发,研究影响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因素。促使思想品德教育者们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心理因素的变化,了解、利用学生的主要心理因素,改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本文除了强调学生主体观之外,提出的一系列策略,有利于帮助教师形成新型、平等的教师观。最后,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初中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真实的心理状态,通过与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访谈,更全面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基于理论的研究,加之实践的调查,使本文能经得住实践的考验,更好地为思想品德课教育者服务,为其运用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中提供保障。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1.关于影响学习的具体心理因素的研究
(1)学习动机
学习心理学对学习动机的定义是: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行为的原因和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器’。” 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的影响与动机类型有很大关系。 对学习类型的分类,不同学者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总结各个分类,可以大概分为以下几种:按动机来源,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如好奇心、学习欲望、爱好等)和外部学习动机(如获得老师与父母的表扬);按学习动机的指向对象,可分为交往动机(希望获得他人关心、认可与支持)和成就动机(以取得学习成功为目标的动机)。
关于学习动机,美国学者奥苏伯尔指出,学生的学业行为可从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加以解释,即认知内驱力(cognitive drive)、自我提高内驱力(ego-enhancement drive)和附属内驱力(affilia-ted drive) 认知内驱力是指个体对周围事物、未知知识的渴望。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这种内驱力影响下的学习者,所追求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对尊重、地位的满足。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尊重的人(如长辈)的赞许和伙伴的支持的需要。
(2)学习需要
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国外的许多研究者针对人在特定情境中特定需要做出了积极的回答,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国外学者A. H. Maslow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5个层次的基础上,将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3)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个体在探究某种事物或力求参与某项活动中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重点来阐述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认知倾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专门探讨过兴趣与学习的关系。他的研究证明:满怀兴趣地学习,可以保证在校学习的学生不感到沉重的负担,而感到愉快;可以使离校的学生继续保持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的热情,而这恰恰是现代科学高度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布朗等人(Brown, et al,1986)关于初中生学习归纳推理的研究发现,学习效果明显地受学习兴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