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90年代,范画是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幼儿进行美术表现的重要支持策略。在美术活动中,教师通过一张范画为幼儿传递绘画内容,示范绘画技能,让幼儿通过模仿范画来进行美术表现。这种高控的美术教育必然导致学前儿童多元化、个性化的艺术表现归集为模式化、成人化的符号表达,导致教师与幼儿对美术活动的体验仅有任务感而无生命质性的审美共享感。[1]
(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后:范画使用初步成为争议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要“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这引发了广大幼教工作者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大讨论,幼儿美术教育的观念从传统的“注重模仿”逐步转向“鼓励创新”,从关注“像不像”逐步转向关注“新不新”。美术教育中“范画”的使用问题初步成为争议。但是,范画仍然是幼儿进行美术表现的重要“支架”。所不同的是,由于教师开始关注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创新,提供的范画变得丰富、多元了,教师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范画进行模仿。在这样的教学指导下,幼儿艺术表现的自由度加大了,作品变得丰富多元了,也确实多了一些创新的元素。但是,幼儿的艺术表现仍然是模仿大于自主表现与创造,教师关注的仍然是技能多于思想和情感。[2]
(三)《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后:无范画教学的实践与困境
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颁布,其中在艺术领域的目标中大大淡化了对幼儿绘画技能的要求,强调幼儿在生活中的艺术感知与欣赏,强调幼儿的自主表现与表达,并将培养幼儿艺术的兴趣、大胆地进行自我表现与创造作为核心内涵。同时明确指出,“在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为此,《指南》针对幼儿园实际教学中有悖于这一核心内涵的传统“范画教学法”以及“好不好”、“像不像”的作品评价观,给予了否定。但是在当今制度化教育的控制和规约下, 在功利主义取向、以真为唯一美取向的诱导下,源`自,优尔.文;论"文'网[www.youerw.com许多幼儿教师已经习惯由教师主导的 “正统”教育,教学目的的外在性、教学内容的预设性、教学过程的程序性、师幼互动的单向性以及教学评价的一元性, 始终是挥之不去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阻碍着“取消范画”的指南精神的近一步贯彻和实施。
二、取消范画:一线幼儿教师陷入诸多困境
正如上文所述,《指南》中明确提出的“在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的要求引发了一些一线幼儿教师的困惑。结合笔者在幼儿园的调查和实践研究以及与一些一线幼儿教师的探讨,试图从幼儿教师的角度总结出当前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困境。
(一) 认识上的质疑:幼儿美术教育真的可以撤除范画?
一些一线幼儿教师表示:“美术教育没有范画怎么行,教师一定要给出范画, 要不然幼儿根本不会画”。这类教师反复强调现在幼儿之所以能够画出这么好的画,主要原因是教师出示了很多范画,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包括各种人物、动植物形象,色彩搭配、空间布局等,能力弱的幼儿可以模仿,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在模仿中超越和创新。如果没有范画,许多幼儿会说:“老师,我不会画。”他们在画纸上表现不出事物的形象和特征,所以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出示范画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