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每个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小学生的问题行为。对于一名小学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而言,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很多时候面对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教师会显得手足无措,或者采取不恰当的行为,这些都是教师职业素质不成熟的表现。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究竟有哪些呢?教师如何做才能减少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频率,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因此,我觉得对小学课堂问题行为进行相关研究是非常实际且必要的。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对教师、学生自己以及周围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和归纳,了解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探究各种影响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有针对性的帮助教师找到一些预防和应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措施。
1.2.2 选题的意义
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这个课题做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理论上看,进一步丰富了行为矫正理论。行为矫正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和华生,行为主义强调刺激与反应的联接,行为矫正即运用一些外部刺激来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它强调学生外部行为习惯的获得,而忽视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如认知、意识等。而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将使教师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不再局限于外部行为习惯的改变,而是关注他们的认知、意识等内部心理活动,通过对小学生不合理的思想、信念的改变来纠正他们的问题行为[1]。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从实践上看,小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会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而且会扰乱课堂教学秩序,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影响师生关系等。对于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来说,处理课堂问题行为,显得尤为棘手。而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这一课题进行相关研究,通过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类型、成因的分析,帮助教师归纳总结出适合有效的预防和应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和建议,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教师课堂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有利于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和师生关系的融洽。
1.3 核心概念界定
对于“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陈时见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或教师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程、程度不同地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2]。”邵瑞珍等人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3]。”
综上所述,在本论文中,笔者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是: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违反课堂规则,做出一些会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扰乱课堂教学秩序,影响教师教学成果的不良行为。
1.4 研究的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文献法是指从研究的课题出发,通过互联网、书籍等途径搜集有用的资料,并对所得的资料作进一步整理、分析和补充的一种研究方法。本文借鉴了大量的资料,笔者在互联网上检索了“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等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借阅了图书馆的相关书籍,并对所得资料做了进一步的整理和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