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课文中选择、确定乃至开发具有核心教学价值的内容,避免从“教语文”变成“教课文”的尴尬,是许多语文教师颇感棘手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遵循教育性教学的原则。基于以上的要求,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能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要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完成对新知识的内化和吸收。此外,教学时要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反对学生被动地进行机械复杂的语文训练,提倡学生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探究活动,还要注意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和广泛性。
3 建构主义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学科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争论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事实上,在学科、教师和学生这三点之间不必要刻意找到一个中心点,因为无论以哪点为中心,课堂都会走向失衡。所以当前人们的焦点在于:在课堂教学中,摒弃纯粹的“学科中心”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学科、学生”三者之间达到和谐统一。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中的“学科、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逐渐从对立走向了统一。在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科的地位,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课堂教学的对话交往,情境创设,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也必将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
3.1 倡导教学活动中的对话交往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对话教学”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以对话为手段的教学,体现了“对话”在教学中的运用;二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体现了“对话精神”对于教学目的、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影响[1]。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手段,以“对话精神”为内涵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对教学活动中教学目的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进、师生关系的改善、学生认知结构的拓展与深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3.1.1 对话教学使得教学目的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人们以接受知识取代建构知识,以关注书本取代在实践中学习。这一认识成为以填鸭式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的理论支撑,使得学生学习中的主体性被长期忽视。而建构主义认为,人类的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它不是最终的答案,更不是终极真理,而是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被新知识和新理论所超越、所取代[2]。这就启示我们,在如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不应只是满堂灌输和机械训练,更应该关注人的发展。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既不是相互独立的,也不是对等的。对话教学是指向人的教学而不是指向知识的教学,它是“诱导”、“唤醒”学生的内在潜能的一种有效形式,这避免了学生沦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而使教师更加能够关注学生的发展,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对话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鼓励的话语、赞许的眼神、温情的关怀而受到激励。这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也是教师关注学生发展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