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闲暇教育始于明治维新的“文明开化”,政府和学校都非常重视闲暇教育的重要性,借助闲暇教育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日本注意营造良好的闲暇教育环境,优化资源分配,设置闲暇行政机构;注重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对国民闲暇生活状况展开科学调查;融合终身发展理念,调和闲暇教育和社会教育体制的关系,使它们携手共进;设置多种多样、拥有地方色彩的闲暇教育内容、形式,意识到借助法律的强制力量监察闲暇教育的实行进度;考虑到发展相关辅导人员,充当人们闲暇生活的向导。
(二)国内闲暇教育发展
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现代的闲暇教育研讨工作,实际上2000年前我国也有这种思想。《学记》记载:“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兴其艺,不能乐学”[2](p96)。这种教育思想可以归结为“藏息相辅”,它提出学生投身学习要课内外互补、劳作和休息相统一。课内学习《六经》知识,课外学习“艺”,“居学”辅助正课学习,达到乐学境界。在教学时,教师要想到帮助学生学会处理课堂学习和业余爱好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乐学的精神,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我国古代文化中也有大量闲暇意识,《诗经》中充满趣的典雅的生活方式、老庄的“大知”者的境地、陶潜采菊时的闲适、李白饮酒作诗的乐趣、宋代读书人的游学、清代张潮“人莫乐于闲”的人生意义等都是很好的体现。
我国对现代闲暇教育的研究主要是评介国外研究成果,主要涉及闲暇教育的研究起因、内涵、对象、目标、任务、课程内容、实施途径、意义这些方面。起因是闲暇时间的富余及全球教育改革的推动;对于内涵说法众多,至今未达成一致,而对于闲暇,多数人认为是闲暇时间,即马克思的自由时间;研究对象包括社会上的各个群体;它的目标分两个维度:对于青少年,重点放在形成合理的闲暇追求、立场上,而对于成年人,主要培养闲暇意识和能力,推动他们积极投身闲暇活动;任务是全方位的,包括帮助人们形成合理的闲暇价值观、掌握一定的技能诀窍使他们发挥个人主体性、提高业余生活质量;课程内容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前者教授闲暇价值观及一些必需的闲暇生活常识,后者开展活动发展个体闲暇能力;实施途径有:可以作为教育改革内容并渗入到学校各种教学实践中,能够依靠大众传媒等服务部门来发展,可以借助成人教育的引导价值,开展闲暇教育课程,成立专门闲暇教育机构,社区也能为闲暇教育构建有利的环境;闲暇教育的意义立足个人与社会两个角度:一是发展个人能力,提高素养,二是促进社会物质、精神两个层次的文明建设。国内也有结合我国国情对闲暇教育加以论述的,指出我国实施闲暇教育的适宜道路、在中小学实行存在的阻碍因素,为了后文的需要,笔者特把这两点放在正文第二部分论述。还有些人,针对前人的研究文章,指出我国闲暇教育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方向。不足的有:闲暇教育研究没有完善的参照系统,研究成果散乱,而且重视评介,实证性、操作层面研究较少,偏重探讨闲暇教育的功用及不可缺失性,对实践理论探讨不足,还有就是对学校中闲暇教育关注多,对家庭、社会在闲暇教育中的价值讨论不多。国内闲暇教育的发展将会呈现下面一些趋向:闲暇教育的价值趋向转向“闲暇发展”,内容集中在“乐生型”技能方面,空间将扩展到整个生活领域,方式将更加个性化[3],它将被列入国家和学校教育规划和议程且有从教育的配角转成主角的趋势,将真正成为受教育者主体需要,我国建立闲暇教育制度,为人们提供比较正规、系统的闲暇教育[4]。我国闲暇教育研究方向:要强化对闲暇教育基本原理研讨,关注闲暇教育地方特性,加强闲暇教育对发展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性能探讨,建设富含中国独特色彩的闲暇教育理论框架体制,要增加闲暇教育的实证层面内容,包含有关的调查研究和各种闲暇教育实验,让闲暇教育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