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12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自 1999 年中央国务院发布文件推进素质教育以来,素质教育以其尊重 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宗旨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追求。主动 性的发挥关系着学生自身成长,要从自尊、自重、自主、自律四个角度唤起学生 的主体意识,这就需要教师有一个良好学习行为的标准,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培养 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用正确的方法对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行为” 予以矫正。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现代化的趋势,2001 年教育部大力推进新一轮基础 教育改革。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要,改善学生 的学习方式更是被列入六项具体目标之一,力求在真实课堂中逐步实现学生学习 方式的变革,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要求又高一层。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着每一个学 生都有不一样的学习需要,课堂学习作为学生收获知识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学 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方式、行为也会各有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 注到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学习行为,及时发现小学生的“问题行为”并加以矫正。
1.2 研究价值文献综述
1.2.1 理论价值
结合相关研究并根据本人四年间见习实习的观察笔记、日记、课堂实录等材 料确定小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主要行为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矫正 方法。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关小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小学生问题行 为的研究寥寥无几,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小学中年段、高年段的学生,对低年级小 学生关注甚少。当谈及问题行为时,研究者们也容易倾向于把问题严重化,而忽 视学生发展性特点。小学生,尤其是处于小学低年级的一二年级学生,他们问题 是发展中的问题,甚至有的问题是时间才能解决的。基于此而萌发了进行此项研 究的愿望,以丰富有关低年级小学生的研究资料。
1.2.2 实践价值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小学生的学习行为正处于养成阶段,低年级的学生更是 处在行为养成初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且良好的学习行为对知识的获得、运用 具有良好促进作用。因此,针对学生课堂学习中的每一类“问题行为”提出恰当
的矫正办法显得尤为重要,是帮助学生规范课堂学习行为的有效途径。 其次,课堂学习中“问题行为”的存在具有普遍性,无关于学生的年龄大小、
性别差异、成绩好坏。对于课堂学习行为的好与坏、正确与错误的区分,一直以 来都没有明确的界限或者说标准,笔者试图以自己的理解构建一个良好课堂学习 行为的标准,从引导、规范、监督的角度给教师提出矫正办法。 此外,这一标准的建立便于在学生中树立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周边学生。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低年级小学生
依据新课标对教学目标的分学段陈述,小学有低、中、高三个年段,第一学 段对应小学一二年级,相对小学中高年段为低年段,即为低年级。处于一、二年 级的小学生即为低年级小学生。
1.3.2 “问题行为”
美国的琳达.阿尔伯特(Linda Albert)直接将小学生课堂学习中的“问题行为” 视为不良行为,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H.C.Lindgren)将其定义为一种引起麻烦的行 为。中国的学者也是从造成的影响角度定义课堂问题行为。结合这样的定义角度, 笔者将低年段学生“问题行为”定义为脱离课堂学习,影响自身或他人学习的行 为。之所以加上引号,有这样几点思考:一是,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 行为习惯的养成期,在这期间,学生出现的“问题行为”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本身 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有些问题甚至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可避免的,需要时 间才可以解决的。二是,每每谈到问题行为,老师们不约而同地首先想到想到引 起严重影响的行为,习惯性的将小学生的“问题行为”问题化严重化。低年级的 学生稚气未脱,活泼好动,且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意义的发展中的个体,只 要给予适时、恰当的引导,定能高效矫正“问题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