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生态农业的特征
1。2。1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工业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因为经济上较为落后,急切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出现了由于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导致的生态灾害、灌溉用水大幅增加导致的水资源过量开采的情况,以及由于滥砍滥伐、毁林开荒而导致的大面积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耕地盐碱化和荒漠化等现象。中国的生态农业之路是吸收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并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低投资、低耗能、高效益并且有益于生态环境保护。在农业的不断发展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农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1。2。2 生态农业是一个整体的综合的农业系统
我国的生态农业是将生态工程应用在农业之上,不仅强调生态系统,依据当地自然资源,涉及农林牧副渔等多行业以及农业配套生产建设和服务的经营体系。生态农业要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充分考虑可持续的生产、经济效益、资源充分利用等多目标的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加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将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农工业配套设施生产进行整体统筹,在一个区域内,将相互独立的产业如种植业与养殖业、加工业与农业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区域的整体功能。
1。2。3 生态农业立足产业化经营追求高效
传统农业下农业要素资源处于分散状态,而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则是以生态建设为基础,利用生态技术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市场需求,通过工业化的组织方式,连接整个区域内农产品生产链条,将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作为整体,以培育特色产业和产品作为关键,着力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推动工业企业进入到农业发展领域,通过精深加工提升生态农产品的竞争力。生态农业形成一种清洁生产网络,实现从原料到产品,再由废弃物变原料的循环体系。在生产环节产生最少的废弃物并且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形成农工商贸产业一体化,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1。2。4 生态农业具有明显区域特色
合理的生态农业必须适应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社会需求均存在差异,所要求的生态农业模式不同,呈现出明显地域性的特点。庭院经济中就有农民利用自家院落,充分利用空间构造拓展“海陆空”立体经营方式,将生产融入到生活环境中,属于种养立体型的新型农业模式。偏远山区可以充分利用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的特点,根据不同生物种群的习性,将它们分布在不同的海拔。基塘系统就是在湿地的基础上,低洼易涝区作塘,堆泥成基,塘中养鱼,基上种树,塘泥作树的肥料,树的树叶作鱼饵,形成一个水陆立体模型,达到生态循环经济的效果。生态农业以地域特色为依托,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1。2。5 生态农业注重协调发展
过去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没有考虑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政策只是修修补补,没有从根本上探索农业发展的路子,没有突破性的创新性和协调力,农民队伍的建设也缺乏长远目光,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缺乏有效地联结机制,“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在生态农业进程中,尊重经济运行规律,协调生产与发展的关系,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资源防治污染,倡导生产绿色化,使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1。3 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