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1.78亿。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执行马云认为:“在信息时代,农村的发展甚至是跨越互联网直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的普及让电商的发展也得以快速落地农村。” 显而易见,新一代的农民开始成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庞大数量的农村网民为电商下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文献综述
与之对应的,阿里研究院发布的《农村电子商务消费报告》显示,过去几年来,淘宝农村消费占比不断提升,从2012年第二季度的7.11%上升到2014年第一季度的9.11%,预计2016年全国农村网购市场总量有可能突破4600亿元。 庞大的市场容量加上逐渐成型的各类电商模式,让农村电商市场成为电商投资的新“蓝海”。
对生产者来说,电子商务这类去掉中间环节的方式,能够推动农产品的公平贸易,让传统交易市场的“肥中间亏两头”变成“去中间、利归两头”;对消费者来说,更能精准地满足自己的需求,从地头、物流到餐桌,省略了中间环节,用更合适的价格获得更新鲜超值的服务;对于经销商来说,提供了更广阔的销售渠道,减少了销售风险,站在“互联网+”风口上的电商巨头渴盼农村电子商务成为网购“狠角色”,实现农村电商的井喷。
然而,我国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问题仍然突出,农村地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滞后,电子商务的普及程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将成为电商下乡的障碍性因素。农村电商市场的最后一公里,距离不仅是地理上的,也是物质、文化和消费心理上的。
农村是一个和城市迥然不同的市场,不同的地域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水平等都决定了农村电商一定有着与现有电商形态迥异的东西,决定着电商下乡行动能否在农村社会真正立足。因此,研究电商下乡的适应性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课题。
(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以浙江省Y市为例,运用个案研究方法分析当前电商下乡的适应性。通过对电商下乡的发展过程进行历时性考察,进而分析其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深入探讨当前中国电商下乡的社会基础与条件,具体分析电商下乡的适应性;根据当下电商下乡的现实遭遇,分析当前电商下乡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电商下乡的若干对策。
本文是一项个案研究,个案调查主要运用以下具体方法:
1文献法:针对电商下乡适应性这一研究课题,广泛查阅相关的报道、论著、网络文献、统计资料,以及文件、会议纪录、档案资料等文献,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电商下乡的基本情况、面临问题等。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2访谈法:通过与农村电商从业人员、农村干部群众、电商下乡相关企业和管理人员的访谈,了解电商下乡后农村交易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影响电商下乡的主要因素,以及农村电商遇到的挑战与问题等,重点调查农村发展电商的客观条件、人才状况、政策支持和农民群众的意愿和认同度等。
(三)适应性:内涵与概念操作化
适应性是本项研究的主题和核心概念,明确界定适应性是本研究的基础。“适应”最早出现在生物学中,稍后被用于其他学科,而且不同学科对其做了不同的解释和界定。生物学视野中的“适应”,是指在外界环境改变的情况下,一切有生命的有机体都会调整自身状态,以便达到一种与新环境相容的平衡状态。 《社会学词典》则将适应定义为一种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有人将“适应”定义为人类对周围环境的挑战和应对能力。 对于适应性,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总体反映的是特定事物通过自身调整达到与他者或环境相互融合、彼此平衡的状态。 研究表明,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对适应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本文研究电商下乡的适应性,计划以电商下乡需要的社会基础为依据,将适应性操作化为基础设施、村民认同、政府扶持、人力资源四个一级指标。其中,基础设施又可操作化为物流、网络、支付环境(金融服务)三个二级指标;政府扶持可操作化为政策引导、经济补助、人才培训、宣传推广四个二级指标;人力资源可操作化为技术人才(包括运营推广人才、售后、客服、管理人才、数据分析师、美工设计师),生产/消费用户(卖家/买家)两个二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