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课题的重点
(1) 需求的分析。在开发系统的过程中,需求分析一直是重中之重的一个环节,如果费了很大的精力,开发一个软件,最后却不满足用户的要求,从而要重新开发过,这种返工是让人痛心疾首的。所以在开始设计这样一款以实用为主要设计理念的应用系统之前,必须进行大量的需求分析工作,并且要做的充分而到位,真正了解使用者切实具体的需求,才能提供给使用者最大程度的实用性功能。一般需求分析步骤包括获取用户需求、分析用户需求、编写需求文档、评审需求文档、管理需求。
(2) 数据库设计。数据库是一个系统的核心。数据库设计分五大步,即数据库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与加载测试。需求分析的任务是将业务管理单证流转化为数据流,绘制出数据流程图DFD,并完成相应的数据字典,概念设计的任务是从DFD出发,识别实体及其相互关系,并绘制出实体关系图,即E-R图。逻辑设计的任务是从E-R图出发,确定各个实体及关系的具体属性。物理设计的任务是确定所有属性的类型、宽长与取值范围,设计出基本表的主键与外键,将所有表名与字段名英文化,完成相应的数据字典,在具体的DBMS环境上实现物理建库工作。加载测试工作贯穿于程序测试工作的全过程,整个录入、修改、查询、处理、输出工作,均可视为对数据库的加载测试工作。应该指出,大型数据库的设计不大可能一次顺利完成,上述五大步骤,很可能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
(3) 主要功能实现。
A 个人资料管理:个人档案的修改,删除功能。个人奖励情况的添加、查询、删除功能
B 个人通讯录管理:通讯录的添加、查询、删除功能。
C 课程管理:课程的添加、查询、删除功能。
D 成绩管理:课程成绩的添加、查询、删除功能。
E 备忘录管理:备忘录的添加、查询、删除功能
1.5.3 课题的难点
(1) 体系结构设计
A 合适性。系统设计之源是需求,这是由商业目标决定的。高水平的设计高就高在设计出恰好满足客户需求的软件,并且使开发方和客户方获取最大的利益,而不是不惜代价设计出最先进的软件。评估体系结构好不好的第―个指标就是“合适性”即体系结构是否适合于软件的“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大部分软件开发人员天生有使用新技术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对开发商业产品而言可能是不利的。
B 结构稳定性。体系结构是系统设计的第一要素,详细设计阶段的工作如用户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模块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等等,都是在体系结构确定之后开展的。高水平的设计应当能够分析需求文档,判断出哪些需求是稳定不变的,哪些需求是可能变动的。于是根据那些稳定不变的需求设计体系结构,而根据那些可变的需求设计软件的可扩展性。
C 可扩展性。 可扩展性是指软件扩展新功能的容易程度。可扩展性越好,表示软件适应变化的能力越强。由于软件是“软”的,是否它天生就容易扩展新功能?这要视软件的规模和复杂性而定,但是并不是任何软件在设计的时候都要考虑可扩展性的。
D 可复用性。复用就是指“重复利用已经存在的东西”。被复用的对象可以是有形的物体,也可以是无形的知识财富。可复用性是设计出来的,而不是偶然得到的。要使体系结构具有良好的可复用性,设计师应当分析应用域的共性问题,然后设计出一种通用的体系结构模式,这样的体系结构才可以被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