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重要性原则的特征
重要性是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和基本原则,在会计和审计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它的运用强化了对关键性问题的核算、简化了核算工作、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因此受到广泛的重视。从会计角度看,我国会计准则并没有对重要性原则给出明确的定义,只是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那些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分别核算、单独反映、力求准确、作重点说明,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而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致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情况下,可适当简化处理、合并反映。[3]
根据重要性原则的规定,可以概括出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重要性原则是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
从会计师企业适应生产发展和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这个角度来看,会计核算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会计核算又需要支付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对所有会计事项的处理一律不分轻重主次和繁简详略,采取完全完全相同的处理方法,全面详细进行核算必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会计核算的成本,抵消会计管理带来的效益甚至让企业得不偿失。在会计核算中坚持重要性原则,能够使会计核算在全面反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加强对经济活动和经营决策有重大影响和有重要意义的关键性问题的核算,有助于简化核算,节约人力,提高工作效率,祷告事半功倍的效果。论文网
二、基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角度运用重要性原则
因为财务报告是为信息使用者而编制的。而且这个信息使用者应该是一个理性人,即是对企业和经济活动具有合理程度的知识,又愿意用合理的精力去研究信息的人。典型的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息需求,企业所提供的重要信息尽管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但至少应满足主要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三、重要性原则依赖于环境和职业判断
在基本准则中对于重要性原则的定义是模糊的,如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但对重要性的标准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而且不同的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判别重要性的标准也不完全相同。例如某一事项、某一金额对某一企业来说很重要,但对另一个不同规模、不同性质或行业的企业来说可能是不重要的。而且,对同一企业而言,不同的时期,重要性的标准也可能不一样。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把握重要性水平,从而正确披露会计信息,只能通过会计人员根据相关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做出的主观判断加以确定。[4]
3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
3。1重要性水平的判断
重要性的特征使得重要性判断的可操作性较为困难。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也并未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南。对于同一件事物,由于所处环境的差异等因素,人们的看法可能不同,所以,一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是否重要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师在判断项目的重要性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因素:
一、项目的性质
所谓性质是指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面及呈现的会计形式(包括会计要素的分类),例如是资本支出还是费用支出、是买卖交易还是期末调整事项、是规定性的摊销还是自由裁量性的应计、是确定费用还是估计费用;以及业务内容,例如是经常性业务支出还是偶发性非业务支出、是经常性的进货购料支出还是销管费用支出、等等有关该交易或事项对经济实质面的影响作用。可见此处的性质系就其外延作用的意义来看,而只有交易或事项的金额相对量才能具体呈现其作用力或影响力。要判断的项目越重要,就越应引起会计师的高度重视。也就是一项经济或会计事项只要发生,就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则这样的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就是重要的。[5]亨德里克森认为“财务报告中应否揭示的项目,就重要性这一点来讲,可以包括这些类型:(1)定量数据,例如,影响净收益和资产计价的数据;(2)正式报表中定量数据的总计数或合计数;(3)不能准确估计得足以包括于报表中的定量数据;(4)必须用描述性的词组或词句来揭示的定量特征;(5)企业与特定个人或集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影响其他个人或集体权益;(6)管理当局的有关计划和期望。”又比如说一个企业10万元的损失在会计报表中所体现出来的影响是一样的,但是因自然灾害而发生的,可能不重要,倘若是由员工挪用公款而发生的,则就十分重要。目前,对重要性原则的正确判断仍需要大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