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外的经济市场变得活跃起来,跨国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多,世界各国都希望能出现一套通用的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首次出现1975年,后来经过了大约四个重大的发展历程。
1。1。1寻求各国支持阶段(1989年以前)
在这个时期,国际会计委员会的首要任务是观察各国的会计准则,市场因素和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的不同,同意各个国家对遇到问题时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式,这个细则大概包括了众国的会计实务,对于处理会计问题,鼓励在多种选择方法中选择。
1。1。2提高财务报表的可比性阶段(1989-1994)
1989年国际上公布了草案第32号---《财务报表可比性》,它的基本内容是[[[4] 金怡。 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演进与路径[D]。 天津财经大学, 2012。]]:在现有的国际会计制度中,在面对相同的会计问题中,应该去尽力减少可供使用的处理方式。1991年7月,国际会计委员会建立了《财务报表可比性意见报告》这一会计制度准则。
1。1。3制定核心准则阶段(1995-2000)论文网
1995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核心准则(五大类40个项目),并推荐跨国公司在编制财务报表时使用[[[5] 徐义晋。 公允价值运用的国际比较研究[D]。 江苏科技大学, 2011。]]。1998年2月,随着《国际会计准则39号》的公布,国际会计基本准则的建立基本完成。2000年5月17日,40个核心准则全部通过。
1。1。4核心准则应用阶段(2000-至今)
国际基本准则计划达成以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其核心准则由此被世界各国所采用和接纳[[[6] 陶灵丽。 基于文化视角的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研究[D]。 东华大学, 2012。]]。为了让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影响和作用不断增大,让国际基本准则在世界各国被广泛接纳和运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开始将重组的问题作为了首要任务。
1。2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
我国是实行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同时运行的国家,会计准则的规范体系从来都分为三个层面,会计法,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多年以来,我国的会计准则一定程度上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一直所执行的会计制度的一种发扬和弃用,同时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之上才形成的。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的逐渐加快,为了让国外资本进入我国,同时也为了让我国的企业走向世界,我们必然要在会计准则上向国际靠拢,所以说,会计准则有它的发生,以及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1。2。1初始建立(1978年以前)
1978年以前,我国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在这一期间的会计制度的变化,其实只是在繁简之间进行,并没有改变其基本的结构和框架[[[7] 陈纯槿, 李实。 城镇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与收入不平等:1989~2009[J]。 管理世界, 2013(1):45-55。]]。同时各行各业的会计制度差异很大,好多的会计信息根本无法比较,更谈不上会计质量高低的问题。由于这些矛盾的存在,我国会计理论界开始引进国际先进的会计准则以及财务管理理论,从而为构建我国特有的会计准则框架奠定基础。
1。2。2逐步形成(1985-1991)文献综述
这一时期我国出台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这是我国第一次借鉴和引用了国际上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适应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时代要求[[[8] 扬时展, 沈如琛。 论稳健原则[J]。 财会月刊, 2013(12):2-4。]],改进了投资主体一元化的资金形态,也是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开端。1989年11月29日,我国正式成立了“会计准则组”,以此来重点研究制定会计准则的任务,并在1990年9月31日正式公布《企业会计准则》[[[9] 张姣。 中日小企业会计准则比较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 2012。]]。自此我国出现了首个和国际会计准则互相呼应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