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互花米草黄酮类物质的最佳提取条件10
3.3  芦苇各器官总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 12
3.4  互花米草各器官总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12
3.5  互花米草和芦苇各器官年平均总黄酮含量比较 13
4  讨论14
致谢15
参考文献 16
1  引言
1.1  互花米草简介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 .),属禾本科米草属,它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类盐沼植物,具有喜温性,可以在热带、亚热带沿海地区种植。原产于美洲大西洋沿岸,从加拿大的纽芬兰到美国的佛罗里达中部,直至墨西哥海岸均有分布,常生活在被潮水淹没的潮间带之中[1]。由于互花米草秸秆密集粗壮、地下根茎发达,能够促进泥沙的快速沉降和淤积,因此,20世纪初许多国家为了保滩护堤、促淤造陆,先后加以引进。虽然互花米草在海岸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但是其在潮滩湿地环境中超强的繁殖能力,威胁着全球的海滨湿地土著物种,所以许多国家正在将其作为入侵植物实施大范围的控制计划[2]。
    互花米草地下部分通常由短而细的须根和长而粗的地下茎(根状茎)组成。互花米草的根系十分发达,常密布于地下30 cm深的土层内,有时可深达50–100 cm。植株茎秆坚韧、直立,高可达1–3 m,直径在1 cm以上。茎节具叶鞘,叶腋有腋芽。叶互生,呈长披针形,长可达90 cm,宽1.5–2 cm,具盐腺,根吸收的大部分盐分都会排出体外,所以叶表面往往有白色粉状的盐霜出现。互花米草为圆锥花序,长20–45 cm,具10–20个穗形总状花序,有16–24个小穗,小穗侧扁,长约1 cm;两性花; 子房平滑,两柱头很长,呈白色羽毛状; 雄蕊3个,花药成熟时纵向开裂,花粉黄色。种子通常8–12月成熟,颖果长0.8–1.5 cm,胚呈浅绿色或蜡黄色。
1.1.1  互花米草的价值
互花米草是一种可以生活在海岸的潮间带这种对大多数植物来说是非常恶劣的环境中的盐沼植物,因而它有着种植不占用耕地的优势。它最主要的作用价值体现在绿化海滩、促淤造陆、保滩护岸等方面。
互花米草的植株高大、杆茎粗壮、生长密集, 能减缓流速,阻挡风浪的传播, 所有其可以降低海浪对堤坝的冲刷破坏, 可以起到防护海岸的作用。早在1907年,英国就开始利用米草防止了日趋严重的海岸侵蚀[3]。而根据宋连清等人对浙江南部沿海的互花米草进行研究与试验发现,互花米草的防浪、消浪的作用在江岸和海岸都适用,尤其在海堤和江堤前水深为2m左右时,其消浪作用更为显著。平均每10m宽的草带就可以削减6cm~12cm的波高,而且草带越宽消浪能力越大。如果草带可以达到40m宽,就相当于2m高的堤坝的消浪作用。因此只要在海岸防护中种植一定的宽度的互花米草,就可以对堤内的工农业生产起到非常有效的保护作用[4]。促淤造陆是互花米草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当形成一定群落规模后,互花米草可以通过它地下部分网络如织的根系来固定滨海岸边松软流动的淤泥质土壤,并拦截潮水带来的泥沙,从而达到促进淤积、增加土壤的效果。凭借其促进淤积的作用,互花米草可以使滩面淤积加快, 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围垦工程,可以有效降低围垦所需的土方量及相应的技术手段要求,使得围垦成本大大减小[5]。曹大正,王银生和张冬然等人在海挡护坡试验与应用的研究中发现,作为海挡护坡植物种植的互花米草生长第3年,根系干重高达576g/m2,年增长率80%,淤积厚度最高值16cm,而无草区的土体损失深度最高值却达50cm,有草区与无草区的坡面高度相比,可以相差达49cm。互花米草的固土促淤功能靠的是种群密度和根系增长,其根系含量越丰富,土体的抗蚀性能就越好,植物护坡的防冲固土效果越明显[6]。而互花米草更有价值的是增加土壤的功能,互花米草可以截留进入草滩的泥沙,从而增加了生态系统中的土壤总量,可以用来进行“造陆”,增加土壤面积,进而改造海滩,建立海上的绿色长城。例如荷兰就曾靠米草从海水中争得了世界上第一块新陆地,其土壤为全荷兰最佳。李加林,许继琴,张殿发等人在对米草的生态功能进行的研究调查发现,单位面积互花米草每年促淤造陆增加的土壤量约为230 m3 /hm2[7]。
上一篇:高羊茅再生体系的建立
下一篇:TGB1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LTD4体外诱导小胶质细胞激活和炎症改变

大盘山及邻近地区倒卵叶...

基于狗尾草花叶病毒的基因沉默载体的构建

蝉花多糖对枯草芽孢杆菌抑菌机理的初步研究

前体和诱导子对桑悬浮细...

加拿大一枝黄花组织总多...

蛹虫草线粒体转录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国内外图像分割技术研究现状

C#学校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

公寓空调设计任务书

承德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

医院财务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措施【2367字】

AT89C52单片机的超声波测距...

志愿者活动的调查问卷表

10万元能开儿童乐园吗,我...

中国学术生态细节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