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行为金融的基本内容 4
2。2 过度自信 5
2。2。1 投资者过度自信在股票市场中的表现 5
2。2。2 投资者过度自信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6
2。3 过度自信研究现状 7
第三章 基于过度自信的资产均衡价格模型 8
3。1 模型假设 8
3。2 模型的推导 9
3。3 模型的分析 14
第四章 过度自信与股票收益率的实证研究 15
4。1 过度自信程度的度量指标及样本选取 15
4。2 回归模型及结果分析 15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20
5。1 主要结论 20
5。2 建议 20
参考文献 21
致谢 23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行为金融理论产生之前,金融学的主导理论一直是传统金融理论。特别是在1970年,Eugene F。 Fama的有效市场假说(EMH)发表,使之迅速成为了金融市场研究的一个核心命题。在有效市场假说下,证券市场中的证券价格不会受到投资者行为的影响,能够充分表达出它的实际价值。而有效市场假说的成立建立在三个基本假设之上,它们分别为:
(1)信息是对等的,即投资者都能平等的获得市场上的所有信息。同时市场上的投资者都是完全理性的,不存在有限理性的投资者,他们所有人都能对投资的证券价值做出理性且合理的判断;
(2)即使证券市场上存在部分投资者不是完全理性的,然而由于消息是对等的,再加上他们的投资决策行为都是随机的,以至于他们的随机性会使得他们不完全理性行为对证券价格的影响得以在交易中完全抵消,从而不会对投资的证券价值产生影响,市场始终有效;
(3)即便市场上的不完全理性的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对证券价格造成了一定的偏差,由于市场上其他投资者是完全理性人,他们会发现这部分价格偏差,采用各种套利交易模式进行套利交易,消除掉这些市场偏差,最终会使得价格回归到其实际内涵价值。
上诉三个基本假设成立的情况下,市场一直有效。在有效市场假说成立情况之下,市场上投资者的行为不会对证券价值产生影响,因为投资的行为已经显示在了证券价格之中。
然而,随着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如股票市场的无规律波动、突然出现的交易量暴涨以及小公司效应等。专家学者开始对传统金融理论适用性产生了质疑,大量研究表明了传统金融理论不能完全适用于证券市场,还存在着很多的局限性与不足。在这基础上,金融学家们和研究学者们结合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引入了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逐渐形成了以不完全理性为基础的行为金融理论。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证券市场中有部分投资者不是完全理性的,即这些投资者会对证券价格存在认知、心理和情绪等方面的偏差,而且市场也并不是完全有效的。行为金融理论主要通过研究投资者决策行为,揣摩分析市场参与者的心理,把人的情绪作为一种影响证券价格的因素,进而对各种异常现象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