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互惠偏好相关研究
关于互惠偏好(reciprocity preference):互惠既包括以德报德的正互惠(positive reciprocity),也包括以怨报怨的负互惠(negative reciprocity)。举个例子:博弈双方A和B,A先采取行动,B如果感受到了A的善意或信任,并做出了A所希望的选择,则构成正互惠;1 反之,B如果感受到A的恶意或不信任,而做出了对A不利的选择,则构成负互惠。现实中能观察到很多互惠行为,所谓双赢或者多赢的情况大多可以归于此类。还有一种互惠是在对行为背后意图判断之后形成的,称为互惠动机。礼物交换实验中的亲社会性行为很好的体现了互惠偏好。礼物交换实验场景:假定有雇主i和雇员j两个实验对象。雇主给予雇员一份工资w,雇员则是提供一个有成本的努力e来为雇主工作。这里假定努力程度e∈[0,10],雇员努力工作付出的成本为c(e),在努力程度e下雇员为雇主带来的实际收益为10e。可以得出雇员的实际收入πj=w-c(e);雇主的实际收入πi =10e-w。依照经济人假说,雇员会选择最低的努力程度,即e=0,而雇主则是选择给予雇员最低的工资w=0。事实上实验结果是雇主给出的工资w明显高于最低工资,而雇员的努力程度也明显高于其可能的最低努力程度。并且雇员的努力水平与工资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显然实验数据表明了雇主与雇员是具有互惠偏好和利他偏好的。雇主出于好意将非最低工资w分与雇员,雇员则是感受到雇主的善意,将自己非最低的努力e回报给雇主。
参考文献
[l] 朱宪辰,关宏宇. 理解资源支配规范[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2] 亚当•斯密:国富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3] 郑晓明,方俐洛,凌文辁. 社会规范研究综述[J]. 心理学动态,1997,04:17-22.
[4] 付群英,曹威麟,朱宁. 社会规范与私利需求对个体经济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 软科学,2010,02:135-139.
[5] 皮天雷.国外声誉理论:文献综述、研究展望及对中国的启示[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03:95-101.
[6] 陈叶烽,叶航,汪丁丁. 超越经济人的社会偏好理论:一个基于实验经济学的综述[J]. 南开经济研究,2012,01:63-100.
[7] 刘明,费方域,孙娟.经济实验对社会偏好识别的研究述评[A].上海交通大学,2012.
[8] 刘敬伟,蒲勇健. 行为经济学中的公平互惠——和谐社会的经济理论基础[J]. 当代财经,2008,04:8-13.
[9] 李建标,李朝阳.信任的信念基础——实验经济学的检验[J]. 管理学,2013,02:62-71.
[10] 魏光兴. 公平偏好的博弈实验及理论模型研究综述[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08:152-161.
[11] 梁燕玲. 社会距离对利他惩罚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3.
[12] 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M].北京大学出版社 1871.
[13] Camerer,C. and Fehr,E. Measuring Social Norms and Preferences Using Experimental Games:A Guide for Social Scientists[M].In Foundations of Human Sociality:Economic Experiments and Ethnographic Evidence from Fifteen Small-Scale Societies,eds. Joseph Henrich et al.,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55—95.
[14] Edoardo Mollona. H. Gintis, S. Bowles, R. Boyd, E. Fehr (eds): Moral Sentiments and Material Interests. The Foundations of Cooperation in Economic Lif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 Governance,2007,114.
[15] Guth, Damme1Information, Strategic Behavior and Fairness Ultimatum Bargaining: an Experimental study[J],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sychology, 1998 (42): 227~2471
[16] Simon, H. A. (1955). "A behavioral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69 (1): 99–118. doi:10.2307/1884852.
[17] Ernesto Reuben,Frans van Winden. Fairness perceptions and prosocial emotions in the power to take[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2010,316.
- 上一篇:资本结构和企业绩效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 下一篇:目标定向理论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
-
-
-
-
-
-
江苏省某高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在室内家装中的运用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
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NFC协议物理层的软件实现+文献综述
高警觉工作人群的元情绪...
C++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和程序设计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