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慧是一名回族女作家,她的散文在回族乃至整个中原文化中都有一定的席位,其散文文质兼美、感人肺腑,闪耀着洁净的人性光芒。散文集《羊来羊去》发表于2012年,并入选“当代回族文学典藏丛书”。阿慧散文创作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自2006年开始渐入纯熟之境,乡土气息浓厚。比起追古溯今的议论文,追求“阳春白雪”的时髦文,“闲敲棋子”的小品文,这种乡土气息浓厚的小散文更易被多数读者接受和青睐,引起他们内心情感的共鸣。44369
回族作家阿慧以其细腻从容、散发着泥土清香的笔触,通过对家乡和回族生活的记忆,不仅营造了一种纯朴自然、清新生动的艺术意境,体现了人性的真、善、美,而且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丰富了我国当代民族文学的创作。沙颍河畔的儿时记忆,温暖纯朴的乡情乡音,将一种河流般的清澈和悲悯,源源不绝地注入女作家的指骨,成为她抒写不倦而又常写常新的母题。在阿慧的所有散文中都贯穿着故乡、亲人、民族、自然、儿童这类熟稔温热的关键词,她每一次都能让这些老命题弥散着新鲜的气息彼此进入,密致萦绕,最终聚拢成一个极具穿射力的精神磁场,深深吸引着每一位驻足者。
首先,阿慧散文中的乡土气息特别浓厚,这与她儿时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是体现她对农村生活的一种赞扬和喜爱。马燕在她的《试论回族作家阿慧散文的审美创作风格》中从家乡生活方面对阿慧的散文进行了分析。其次,散文中的民族情结浓郁,作为一名回族作家,她的民族归属感非常强烈,散文中经常穿插穆斯林教门用语和民族风俗。李伟的《自然的诗意与情意的真谛:评回族作家阮殿文散文集<像大地一样>》和杨文笔的《乡土品质 文化蕴藉:谈回族作家石舒清小说<清水里的刀子>》都对研究阿慧的民族情结有一定的启示。再次,阿慧散文中的意境美也是独特的,她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这个物欲横流、注重名利、奔波忙碌的时代,很多人忽略了一些美好的事物、丧失了一片纯洁的心灵净土,而阿慧却保有那一颗美的心灵。姚化勤的《一片童心写沧桑:读阿慧散文》从阿慧擅于捕捉生活中的典型画面和细节,以天然未凿的童心将其散文诗样的“意境”化,以及凝练、形象、清新、自然而又不乏灵动和幽默的语言两个方面对散文中的意境美进行了分析;周同宾的《散文的美及其它》从散文美的方面和效果对阿慧文中的意境美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补充。最后,散文也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论文网,她的生命意识是通过对生命的感悟来表现的。杨珺的《敬畏生命: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的自然意识》和《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的两性观分析》分别从生命的可贵需要我们去尊重任何生命和传统女性不能掌握自己命运两个方面来体现生命意识,与作者对动物的悲悯意识和对传统女性悲剧命运的关注有着异曲同工之效,为论文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借鉴之处。
当散文写作普遍强调刺激、崇拜小资、沉湎过去的时候,当世俗物欲不断吞噬生命尊严的时候,阿慧以河流般的温润和悲悯,救赎着爱的传统。她沿着《小路那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综观阿慧的散文创作,清澈的江河之下沉积着厚重的精神重量,明媚的暖色基调中渗透悲天悯人的剧痛,回乡寻根之路载满对人类原初精魂的渴望与理解,白帽族亲的熟稔面孔中肩负一个孤寂民族深邃动人的美德。她并不是一位高产作家,却是那种对散文的形式与内里都有纯熟把握,动起笔来气定神闲、胸有成竹的散文家。几乎她的每一篇散文都像灵魂被熬干,具有某种完美主义般的精致和新锐,美则美入肺腑,痛则痛至骨髓,以至许多读者对她的文章仍然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