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技术转移方式。目前我国大力推动高校将科研成果转移到企业中,实现科研成果的真正应用。高校与企业展开合作,利用高校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人力资源力量,深入开展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技术研发、技术转移合作。产学研合作模式一般有 专门的人员配置,科技团队中有来自高校、政府的科技人员,来自高校的科研人员,他们往往对高校科学研究体系、科研项目具体情况有深度的了解,地方政府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对当地科技发展情况的有清楚的把握。在这种模式下,技术转移信息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沟通,资源也能得到合理调配,利于开展具体的科研合作项目,保证技术转移项目高效率执行。
第五,为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服务的技术创业模式。它是一种点对体转移模式,主要参与者往往是大学以及大学参与入股的公司、风险投资机构、服务型中介机构等。主要对象是高科技企业,除了的技术转移项目的转移工作,高科技企业还肩负科技创新的工作,此模式下最理想的参与者是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资深专家、博士,雄厚的人才储备是技术转移项目转移成功的质量保证,降低了了技术转移所面临的失败风险,技术针对性强,方向明确。
第六,通过技术交易的方式进行技术转移。这是一种有偿的转移方式,双方签到技术合同,将技术以商品的形式在市场中交易。专利产权的转让是目前运用很多的一种方式。企业直接进行硬件设备、软件的交易,获取所需要的技术也是常见的技术转移方式。
第七,战略联盟的方式。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组织,为了实现一致的目标,利益共享,达成合作。企业通过技术联盟,组织间实现设备、技术、知识资源共享,技术转移活动在这一种模式里,双向或者多向流动,有助于企业快速提高自身科技力量,减少科研开支,共同承担风险成本,提高双方企业竞争力。
(二) 技术转移研究理论的发展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技术转移项目的研究,国外比我们起步更早,Gulin Idil Sonmezturk Bolatan(2016)实地调查企业技术转移项目的情况,对技术转移的绩效与总体质量管理和质量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假设,结合企业实际发展的情况,提出技术转移项目的转移绩效是与项目影响因素密切相关的,并认为技术转移绩效对总体的质量管理有正向的关系。
在就国际间技术转移的阐述上,大卫·蒂斯(2009)的的论述非常现实和深刻。他对如今世界的跨国企业的技术与知识产权的转让进行了多因素的分析,弹性评估了技术转移项目及其决定因素,对技术转移项目与企业组织、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做了探讨。日本建立了技术转移机构(TLO),是一种中介机构,一般以公司、政府资助、大学内组织的方式建立,主要是发掘(承接)大学、以及其他相关研究机构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通过相关政策法规,获取专利权限,并与企业合作进行实施,然后将收益在大学、研究机构进行均衡。斯坦福大学首先创建了TTO模式,来对技术转移项目事务进行管理和研究,以提高技术转移项目的效率,有助于推动技术转移项目进行转移。Antanas Mitasiunas(2015)以面向过程为出发点,对技术转移项目流程中的复杂度做了探讨,建立模型,认为技术转移项目不仅仅只是一个转移过程,也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分析技术转移项目开发人员对项目的掌握与企业、市场之间的关系。
Yooduk Juna和Ilyong Jib(2016)认为,企业阐述其技术需求的能力对于需求拉动技术转移至关重要。基于这个论点,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需求关系质量和其他一些因素对基于需求的技术转让成功的影响。认为技术转移项目的交叉需求的质量与需求主导型项目转移成功存在线性关系,技术转移项目客体的技术能力与主体的开放程度会在转移结果上有明确的体现。Ilyong Jia、Hyungjoo Limb、Tae Young Parkc(2016)认为专利引用可能是未来技术进步和技术需求的良好指标,技术领域的进步快速,使得技术转移项目的技术需求预测变得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