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怀旧一直与人类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怀旧作为一种永恒的人类心理乃至行为方式,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商业社会,怀旧成了可以被体验和制造的产业,并通过怀旧消费表现出某些精神和审美的向度,这是除消费社会外任何时代所不能及的。怀旧情绪被制成商品符号,以视觉再现的形式出现。 也正是因为如此,怀旧消费的初衷在这场商业化的浪潮中很可能发生偏离。解读消费领域怀旧现象的审美表征,剖析怀旧消费的社会心理机制,对于思考怀旧消费的内核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会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消费领域的怀旧
(一)物质消费领域的怀旧表现
物质生活的充裕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而消费社会人们的精神诉求主导了商品的生产,当怀旧日渐迎合人们的精神诉求之时,它就从文化形态扩张出来,成为了大众的消费品。在服饰、建筑、饮食等物质消费领域,无一不能看到怀旧的烙印。这种特殊情感的蕴含,使得物质消费加强了与消费者的情感互动。服饰上的怀旧风作为日常的社会语言,常常备受大众的追逐。在各大时装周的发布会上,复古风、洛丽塔风格、哥特式风格、古典主义这些怀旧元素大行其道。民国时期盛行的旗袍与中山装、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军装与军帽,这些经典的服饰在个人写真中屡见不鲜,彰显出独特的怀旧审美理念。许多重大场合,人们也开始身着传统服饰出席,凸显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怀旧是时尚灵感的表达,服饰上的怀旧复制的对象不仅是时间,更是时代记忆。人们试图怀想过去找寻灵感,将经典的怀旧元素进行打磨、重组,并与现代结合,既让消费群体能够唤起时代记忆,又能满足我们的审美需求。
建筑作为对建筑思潮的外化,有其美学价值,从历史的向度来看,建筑是对文明的承载,是历史变迁过程的忠实记录者。怀旧作为一种审美情感投射在建筑中,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情感认同。缺乏新意的现代主义建筑对人们的吸引已经不强,而怀旧复古建筑俨然成了当下人们的渴求。木质的地板,有纹路的收纳柜,格子式的推拉门,这种浓浓的旧宅风味建筑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台湾近些年改建的宫原眼科便是追求怀旧风情的极佳体现,该建筑保留了日据时代的建筑格局,营造出复古气息的红砖骑楼,古典气息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吸引了众多游客。“三唐”工程、孔子研究院等一系列建筑的兴起让人们重新审视昨日。这些建筑作品是对传统建筑的改建,从造型、结构、逻辑上表现出不同层次的怀旧意味,让人们在消费中确认自己的民族身份。
饮食不仅是生活的日常,且成为文化的一种表征乃至富含美学、哲学的意味,饮食文化的流变也积累着极其其丰富的怀旧符码和情愫。老字号食品、童年的糖果、当地风味的小吃、传统节日的餐饮……人们凭借这些怀旧餐饮填补了现实与历史之间的空隙。饮食是历史赋予城市的灵魂,人们享用粤菜、川菜等传统菜系的同时,亦是在消费地方记忆,获取情感的认同。伴随着怀旧情感的弥漫,一大批怀旧饮食餐厅由之催生,走进了市民的生活。怀旧咖啡馆、老茶楼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消费空间试图还原传统餐饮风貌,让消费者获取熟悉而独特的认知和情感。虽然怀旧餐厅的菜色和内部的陈设不是原物的再现,商家的有意建构仍然让人们感受到了怀旧浓缩的文化记忆。论文网
(二)精神消费领域的怀旧表现
大众文化打造的怀旧范式能够为消费者提供精神倚靠,这种怀旧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消费者最愿意为其买单的内容之一。精神消费领域的怀旧区别于物质消费的地方在于,物质消费在消费行为结束后怀旧的价值就开始削弱,而精神消费带来的怀旧享受却在完成消费行为之后。这些年来,国学热、民俗热日益升温,怀旧系列丛书也源源不断地出版再印,传统文化在消费社会和大众有了频繁的互动。从易中天的《百家讲坛》开始,国学成了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在社会上,各种国学宣讲会、孔子学院、国学培训班悄然兴起,跪先贤,穿汉服,现代私塾的成立屡屡成为舆论的焦点。悠久的文化底蕴作为怀旧消费的客体,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传达出其深厚的文化回归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