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以颓废的抒情风格和独特的江南诗意化语言以及多变的叙事技巧享誉文坛。学界有很多对苏童的研究,对“苏童小说内容和主题的研究,主要可分为逃亡和还乡、童年与成长、红颜与悲歌、历史与宿命四大类。”[1]成长作为苏童小说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苏童写作的内容,苏童以少年视角表现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诗性。在《黄雀记》中,香椿树街上懵懂的少年来到了井亭医院,延续着他们未完成的少年成长,但是空间的变迁并未带来成长的机缘,而是走向了更深的悲剧。这是一部叙述人物成长的小说,笔者对学术界对《黄雀记》的研究做了一些浅略的了解,发现关于《黄雀记》的成长研究,大多局限于成长的表面,即成长未完成的原因、结果等,而缺少对成长叙事本身的研究。因此,本文立足于前人的研究基础,并对《黄雀记》中少年的成长进行进一步研究,试图对少年的成长叙事作出一些浅略的研究。
一、苏童式的少年成长
“香椿树街”是苏童小说里的第二故乡,它的原型是苏童在他少年时代所生活过的苏州城北的那条小街。苏童对这条小街的全部印象就是那狭窄又破败的街道,肮脏又荒凉的小镇生活,以及颓靡的人心。因此他笔下的“香椿树街”,也有沉滞的生活、腐败的气息和晦暗的人性。而苏童正是在这条弥散着腐朽、淫荡、堕落的小街上度过了他的童年以及少年时代,所以他的小说多写少年在青春期的成长经历。香椿树街上的少年有着躁动的生命,他们的生命中活跃着盲目而懵懂的情欲,这种情欲得不到疏解,所以,它往往会带来苦痛和悲剧。苏童在和王宏图对话时说到,他的小说都是以毁坏作为结局的,没有阳光式的收尾,“我所有成长小说没有一个以完成成长告终,成长总是未完待续。”[2](p75)正如苏童自己说的那样,《黄雀记》中三个少年的成长也是未完待续的,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完成了“未完成”的成长。源Q于W优H尔J论K文M网WwW.youeRw.com 原文+QQ75201.,8766
苏童写作的童年叙事视角的产生最大程度上是源于其童年经历。童年时期的苏童体弱多病,九岁那年,苏童患了很严重的肾炎和并发性坏血症,这场大病使才上小学的他不得不在家休学半年之久。疾病的痛苦折磨着九岁的孩童,带走了本该在这个年纪享受到的无忧无虑和幸福,这也使苏童从这时起开始惧怕死亡并也向往着学校生活。正是童年时期对这种死亡经历的体验,才使苏童更珍惜写作,并且以至于他的作品中弥漫着生命的脆弱和不堪以及对死亡的茫然和恐惧。成年后的苏童,对于死亡的看法是这样的:“死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摆脱,所以在我的小说中,死亡是多么兴高采烈的事,要么是非常突兀,带有喜剧因素。”[2](p114)在苏童的作品中,死亡对于主人公来说,有时就是一种解脱,是从沉滞的日常生活中超拔出来的完美体验。因此,在《黄雀记》中,苏童有意安排保润在最后的时候捅死了柳生。柳生这一少年叙事视角,表现出了苏童对于死亡的看法,柳生的死实际上是一种解脱,他以实在的生命消逝来结束人世的愧疚,他再也不用对保润感到不安和愧疚,也再也不用夹着尾巴做人了。柳生的成长到此中止了,不仅如此,保润的命运也在此停滞,他再一次断送了自己的青春,他的成长也不能继续了,陪伴保润下半辈子的又是几十年的牢狱生活。保润会再出狱吗,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保润的一生已经结束了,在最美好的年纪里,保润没有感受到青春的自由和快乐,陪伴他的永远只是在监狱的暗无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