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艺蘅馆词选》为梁令娴甄选抄录历代词作校编而成,其选词观继承并发展了清代中叶以来常州词派词论。选编体例包括词家简介评价、正文词作、页眉词论等几个部分。条目清晰,版式富于变化。在创作背景和词作主旨上择要予以校释,使校编内涵更为丰富。在词作归宿、版本及选词标准上进行述说,使词选趋于严谨。书中保存不少词论资料,包括前人和时人对词作的精彩评论,尤其是梁启超词论也赖此选而得以流传。梁令娴所做的词学贡献是显而易见的,《艺蘅馆词选》为词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27100
[毕业论文关键词]《艺蘅馆词选》 词集校编 词论
提到词学,自后唐词兴起至今,词坛的主流都是男子当道。泱泱历史长河中,虽然有几位女词人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大多都是昙花一现。尤其是在词集校编方面,更是男子的职业,鲜有女子涉及这一领域。晚清民国期间,从事词集校编的女子很少,然而也有一些女子以自己的才情和毅力打破了男子一统天下的局面,为词集校编这一原本枯燥乏的工作中增添了不少色彩。其中,梁令娴所编的《艺蘅馆词选》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更是晚清民国词集校编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代表之作。
一、梁令娴与《艺蘅馆词选》
梁思顺,字令娴,诗词研究专家,广东新会人,生于光绪十九年,是近代文新派领导人、著名学者梁启超的长女。家学渊源,毕业于日本女子师范学校,在民国时期师从文新派代表人物麦孟华,是清末民初有名的才女。著有《艺蘅馆词选》五卷,为其斟酌繁简亲自编选。《艺蘅馆词选》是梁令娴年轻时所选,年轻的女子都喜欢精致的东西,喜欢精致的文字,也有时间一边侍弄花草,一边吟咏诗词,还有什么文字比词更为精致呢?梁令娴在跟随麦孟华学习历朝词的时候,碰到自己喜欢的就会抄下来,久而久之就积累了2000余首,经过她的老师麦孟华痛加删削,汰去一大半,留下676首,编订为这本词选。“艺蘅馆”是梁启超为梁令娴所起的书房名,梁令娴便以此命名她的爱作。整本词选分为甲乙丙丁四卷:甲卷为唐、五代词110首,乙卷为北宋词128首,丙卷为南宋词190首,丁卷为清朝及近人词164首。书前有梁令娴写于戊申八月的自序,介绍了词选的编写理由和选词来源,也体现了她在词学方面的理解和造诣。书后附录有词论,即历代著名词人的创作理论。分别是《词论》(李清照)、《作词五要》(杨缵)、《词源》(张炎)、《词说》(陆辅之)、《词选序论》(周济)、《玉梅词话》(况周颐)。最后为戊卷补遗,补摘前四卷所遗漏之词。《艺蘅馆词选》的特点是选词时间跨度大,从唐代词兴起到民国时期截止,但选词很精细,当然也有其老师麦孟华删简的功劳。梁令娴编纂之时十分年轻,因而这本词选不像前人的词选那样老气横秋或是严肃庄重,本书从选词到评述无一不透露着年轻人的思想。看得出来作者在编书时的主要目的更注重愉悦自己,以美丽为文字的第一标准,既没有主义,也没有做作,读起来让人觉得很是亲切。而从词附录的词论部分也不难看出,编者更偏向于温柔敦厚的词风。梁令娴汲取了前人的教训,选词观受清代常州词派影响,所选清代及近人词也以常州词派词作为主。《艺蘅馆词选》强调了词的比兴和寄托作用。《艺蘅馆词选》所选较多的词作,大多为温庭筠、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张炎、周密等人所作,对周止庵《宋四家词选》所录之词,更是重点选入。书中更附有词人小传以及历代评论,主要有张惠言、周济、谭献、张炎、黄庭坚、晁补之等人的点评。南北两宋为词坛的鼎盛期,梁令娴在两宋词中所选尤多,她认为:“词之有宋,如诗之有唐。南宋则其盛唐也。故是编所钞以宋词为主,南宋尤伙。清真、稼轩、白石、碧山、梦窗、草窗、西麓、玉田,词之李、杜、韩、白也。” 元、明两代由于政治的影响,词学较衰微,少有名家,故而书中并未选编。而至清朝,词学复兴,尤其是嘉靖、道光年间,词坛大家辈出,其盛况几乎可逼两宋,因而,令娴在词选中也花了众多篇幅摘录点评清词。《艺蘅馆词选》书眉处附有前人对词作的品评内容,每则词评皆简洁、醒目,字数不多却短小精悍,体现了历代词论家对词的理解,也体现出梁令娴本人的词学主张。书中还收录了其父梁启超和其师麦孟华对词的评论。梁启超诗论较多,大多收录在《饮冰室诗话》中,而词论却很少见,《艺蘅馆词选》正好收集了梁启超的词评,让其词论得以流传,其师麦孟华之词论也可通过这本词选而见。据统计,《艺蘅馆词选》收录有梁启超词评27则,前皆冠以“家大人”之称,而梁令娴师麦氏词评也有15则。
- 上一篇:小戴礼记《大学》虚词研究
- 下一篇:论现代汉语欧化现象的危害与影响以台湾“语言癌”现象为例
-
-
-
-
-
-
-
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
NFC协议物理层的软件实现+文献综述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江苏省某高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在室内家装中的运用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
高警觉工作人群的元情绪...
C++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和程序设计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