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种便是成型于吴地本土的神话故事,而这种神话的产生恰恰表现出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社会、生产以及生存最最直接也是最最基本的愿望与诉求。
吴王阖闾元年,吴王命前来投奔的楚国大臣伍子胥督造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城池,命名为“阖闾城”。城址至今未迁,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苏州至今保留春秋时期的古迹和地名:阊门又叫“破楚门”,前506年,这里是孙武、伍子胥等率吴军伐楚的出发地和凯旋地;胥门上挂过伍子胥的头颅;相门又叫干将门,是干将设炉铸剑的地方。故此这个时期形成的神话涉及最多便是武器、胜利以及类似的字眼。
干将莫邪的故事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故事大约讲了吴国一个名叫干将的铸剑名匠,曾为吴王造剑。后与其妻莫邪奉命为楚王铸成宝剑两把,一把叫干将,一把则叫莫邪。干将将雌剑献与楚王,雄剑传给其子,而楚王忌惮干将的才能,被楚王所杀。其子眉间尺长成,终于为父报仇的故事。
吴地栽桑养蚕,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开始了,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太湖流域的吴兴钱山漾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用竹筐盛着的丝绢残片、人字纹细丝带和丝线等实物。吴地也流传着蚕与白马的传说。
旧说太古之时,有大人远征,家无余人,惟有一女,牡马一匹,女亲养之。穷居幽处,思念其父,乃戏马日:“尔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
马既承此言,乃绝缰而去,径至父所。父见马惊喜,因取而乘之。马望所自来,悲鸣不已。父日:“此马无事如此,我家得无有故乎?”亟乘以归。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刍养。马不肯食,每见女出入,辄喜怒奋击,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问女,女具以告父,必为是故。父日:“勿言,恐辱家门,且莫出入。”于是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
父行,女与邻女于皮所戏,以足蹙之日:“汝是畜生,而欲取人为妇耶?招此屠剥,如何自苦?”言未及竟,马皮蹶然而起,卷女以行。邻女忙怕,不敢救之,走告其父。父还求索,已出失之。
后经数日,得于大树枝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其茧纶理厚大,异于常蚕。邻妇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名其树日桑。桑者,丧也。由斯百姓竟种之。今世所养是也。言蚕桑者,是古蚕之余类也。【1】
从这些故事中,不难看出,吴地的人们早在原始文学时期便不由自主的把他们思考、总结出的价值观念融入渗透进了一个个神话里。复仇与报恩是他们对人性的探索,铸剑和桑蚕则是他对生活、生产的美好愿景。
(二)地名传奇
讲起苏州的地名,那几乎是一处地方便是一个故事。虎丘剑池、干将路、齐门、石公山、石湖等等,不胜枚举。若是分个类别,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街巷与城门的故事,另一类则与“水”字有关了。
1)街巷与城门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苏州的古街老巷多不胜数,一座座城门也依旧矗立在现在的城区里,仿佛还在向来往的人们诉说着那个时候的故事。而江南人务实的个性也影响了这些街巷的名字,姑苏城繁华富饶,素以鱼米和丝绸闻名,至今,苏州的一些路名仍沿用百千年前商贸经营的行业旧名,盐仓街、仓米巷、豆粉园、绣线巷、果子桥、滚绣坊等等,由此可想象出当年姑苏城商贾如云,车水马龙的一派繁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