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青是一步一步走向丰满、走向典型化和英雄化的。在今天的大众心目中得到认可的是《水浒传》中的英俊潇洒,多才多艺,武功高强,睿智孝义的燕青。今天的学者对《燕青博鱼》中的燕青形象褒贬不一,甚至贬大过于褒。批评鉴赏、比较的客观载体几乎都是以《水浒传》中的燕青为主。单从文学艺术角度来说,《水浒传》中的燕青比李文尉笔下的人物要更胜一筹。但在历史这条经度线上,对史料的解读越往前就越趋于越原始和真实。《水浒传》的成书时间要比杂剧《燕青博鱼》要晚许多,近几年湖北大学的王丽娟教授通过对《词品》,《戏瑕》,《百川书志序》的细致分析和对杨慎,李开先等人评论《水浒传》的时间校对上推断出其书的上限时间做了新的评论,认为它不应该早于嘉庆三年(1524),而学者们也普遍将《水浒传》的出书时间定为在元末明初年间。所以说,如果把燕青的形象转变比喻成中国铁路的发展史的话,在历史时间轴上,《水浒传》的燕青是从先辈包括李文尉笔下的燕青刻画描写中一步一步走向丰满,走向典型化和英雄化的。从这个客
观角度来说燕青这一人物更应该是从《燕青博鱼》到《水浒传》的逆袭而不是从《水浒传》到《燕青博鱼》的退化与欠缺。
二,影响燕青转型的社会文化因素
通过与《燕青博鱼》中燕青的比较分析,《水浒传》中凌云志气,资禀聪明的燕青是一个被时代创造出的英雄,“创造”一是说明燕青这个人物可能并不真实存在,二,即便真有燕青这一人物,英雄燕青也是带有时代光环的被美化、英雄化了的人物。《水浒传》中的燕青形象不如《燕青博鱼》中那样简单、落魄。故事情节中的矛盾冲突也趋避尖锐化、对立化。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必然对燕青人物形象的转变起到了影响作用。
从创作的社会背景来看,《燕青博鱼》的创作在元代,元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北宋,南宋的汉族内部斗争,蒙古等少数民族的入侵和对国家政权剥夺以及后来蒙古统治集团的娇纵奢侈颓靡的贵族化生活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与平民百姓密切相关的州县官治系统——州县官员出身为蒙古军人,他们的统治任务主有两项:一是镇压反抗;二是征敛赋税。而汉人、南人主要担任州县低级小吏。因此,蒙古人并不好好任用汉人、南人。整体而言,这样缺乏长远的政治理想的统治必然会为统治的和谐埋下隐患。各地起义比比皆是。这便为李文尉的《燕青博鱼》提供了最根本创作的环境大背景。人物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安排也偏向于反抗性。
作者的文化创作环境影响“燕青”人物形象的塑造。李文尉生活在元代,元代取消科举制,李文尉作为“落草”文人流连于瓦栏勾栈中靠创作戏剧来获得经济来源。在动乱畸形的元代市民经济却得到了畸形发展,商品经济异常繁荣,相应的市民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文人们也根据市民精神需求创作大量的大众化戏剧。自英雄故事为题材的戏曲,数百年来得到广大人民的赞赏,富有故事情节和戏剧色彩的梁山起义故事包括梁山泊三十六好汉在混乱黑暗的元代更成为人民追捧的对象。年轻俊美的燕青形象在元代市民文化取向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追随。俊美外表,威风豪气的正面英雄人物更进入大众的审美层面。与之相和的并不是反面人物,而是丑陋粗犷外形,粗鲁天真性格的“背面英雄”这种类型更是满足人们娱乐的需求,类似于西方的喜剧和滑稽剧中的角色。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康进之的《李逵负荆》和李文尉存世的《燕青博鱼》和佚作《燕青射燕》成为“水浒剧”的特色。但是,这里的燕青只能扮演“药引子”的作用,“浪子”的绰号,年轻俊美的独特形象在《燕青博鱼》中并没有被过多的涉及。燕青人物形象的塑造包含着自身寄托和市民精神宣泄的落魄形象。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