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祢衡与《鹦鹉赋》
不过要说到祢衡的发展史,首先介绍一下祢衡。祢衡公元前(173-198),字正平,平原般县(今山东临邑德平镇)人(《山东通志》载祢衡为今乐陵人)。东汉末年的名士,文学家。与孔融等人亲善。后因出言不逊的缘故触怒曹操,而被遣送至江夏太守黄祖处,为黄祖所杀,终年26岁。在大概了解了祢衡的生平后,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位大学者,这位大学者对祢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就是孔融,他在祢衡的人生道路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孔融作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一的大学者,曾经向汉献帝推荐过祢衡,在他的推荐信即《荐祢衡表》中有这么一段话来表现祢衡的才学和能力:“窃见处士平原称衡,年二十四,字正平。淑质贞亮,英才卓砾。初涉艺文,升堂睹奥。目所二见,辄诵于口;耳所暂闻,不忘于心。性与道合,思若有神。弘羊潜计,安世默识,以衡推之,诚不足怪。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若仇。鹜鸟累百,不如一鹤。使衡立朝,必有可观……”[1] (p57)孔融在这篇表章中首先说明了祢衡的年龄,出生地,再次充分表现了祢衡的才学,记忆力强等过人的能力以及忠心,正直的高尚人格,使得汉献帝看了很是高兴,这也为祢衡仕途的发展作了铺垫。
祢衡是东汉末期的一位天才同时也是不幸的短命的辞赋家。他的作品传世甚少,郑樵《通志·艺文略》载有《处士祢衡集》二卷,久佚。今存《鲁夫子碑》、《颜夫子碑》、《吊张衡文》等,见《艺文类聚》及《太平御览》,代友作《鹉鹦赋》,见《昭明文选》。[2] (p60) 祢衡才思敏捷,善于辞辩。足智多谋,但是并未受到曹操的重用,最后因冒犯黄祖而被诛,当时他年仅二十六岁。唐代诗人崔涂的《鹦鹉洲即事》中这样惋惜道:“曹瞒尚不能容物,黄祖何曾解爱才?”这句话充分说出了当时曹操不能忍受祢衡的状况,而黄祖却只是一个莽夫,祢衡又是一个任性,藐视权贵的一个人,他敢于指责甚至公开顶撞黄祖,结果祸就来自这里,于是一代伟大的文学家就这样消失了。《海录碎事》有记载:“黄祖杀称衡,埋于沙洲之上,后人因号其洲为鹦鹉洲,以衡尝为《鹦鹉赋》故也。”这其中也就说明了“鹦鹉洲”的由来。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作为这样一位才华横溢而又不幸早逝的伟大文人,祢衡的大量作品虽然已经流失了,不过在他遗留下来的作品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闪电般的光芒,那就是他的代表作《鹦鹉赋》。作赋时还有这样一段背景:当时黄祖的长子黄射对祢衡十分友善,当他大会宾客之时,有人献上鹦鹉作为庆贺,黄射看见鹦鹉时,就想起来祢衡善于作赋,于是就走向祢衡让他写赋来以娱宾客。清人刘熙载的《艺概·赋概》中说:“古人一生之志,往往于赋寓之。《史记》、《汉书》之例,赋可载入列传,所以使读其赋者即知其人也。”[2] (p62)又说:“称正平赋鹦鹉于黄祖长子座上,整遭焉有自怜依人之态,于生平志气,得无未称!”[2] (p62)于是祢衡就借此机会借鹦鹉这一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与无奈,充分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情感。祢衡挥毫万字,辞藻华丽,一气呵成了《鹦鹉赋》。
鹦鹉,《山海经》日:“黄山有鸟,其状如鸽,青羽赤咏,人舌能言,名鹦鹉也。”鹦鹉种类甚多,概为攀禽。羽毛色彩美丽,有白、赤、黄、绿等色。头圆,嘴强大,上嘴弯曲;足部外趾可向前转动,适于攀缘。舌肉质而柔软,经训练能模仿人言。主食果实,寿命颇长。[1] (p58)这个来自西域的鸟,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对其优美的形态,悲惨的境遇,出众的才能都做了详细的描绘,可谓绘声绘色,栩栩如生。鹦鹉这一意象集才貌于一体,在众鸟之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鹦鹉的这些特性,导致了人们想尽一切方法捕捉它们,这使得它们不再美丽,生活的改变使得它们只有了痛苦与悲惨。在生活的道路上,它们总是在不断的飞行,不断努力的去找寻属于自己的地方。在《鹦鹉赋》中,祢衡以鹦鹉自比,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仕途遭遇,充分流露出了自己内心对曹操不能忍受自己的惆怅,对刘表的冷遇的痛苦,还有对黄祖的不能赏识人才的苦恼,从而充分揭露了汉末统治阶级的黑暗,自己无力与之对抗并改变这种状况的现实以及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李善注《文选》有云:“西都,长安也。鹦鹉言长安乐,自古有之,未详所见。”[2] (p63)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鹦鹉离开家乡,先到长安。在长安祸乱后,又南迁,居无定所,生活境况每况愈下,因而不断思念以前的生活与故乡。鹦鹉追求的这种安定自由、可以充分表现自已才能的生活情景也正是祢衡想要的,因此祢衡与鹦鹉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祢衡留下来的作品虽然只有那么寥寥的几篇,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所显示出来的才气,可以与当时的建安作家相提并论了,甚至略有超越。而他的以气运词的行文方式,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树立了很好的典范。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完全可与孔融、刘桢诸人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