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留守者开始了对家乡的建设工作,乡土失去了自主性,乡村的原生态变得岌岌可危,乡村建设方向是一个重大问题。《韩先让的村庄》写留守者对乡村的经济推进,城市建设。小说中韩先让发挥地方特色,在当地发展起了旅游业,以鹭庄的自然资源获得巨大利润。他们建造人造景观引来游客,人流使村民获得巨大的利益,同时也导致自然的破坏。原生态被现代乡村所取代,原有的乡村旅游也将失去原有价值。
田耳同时也注意留守者在乡村的生存状态:一是贫困下的麻木,贫穷闭塞他们目光短浅,《人记》中他们认为人记与命运与幸福是息息相关的,人记是幸福的标志。《掰月亮砸人》中乡里人认为蠕嘴皮(长舌滋事)子长马牙是不好的桑女最终因拔马牙得了破伤风而死村民却认为是蛊毒。贫穷致使他们目光短浅,对外界事物麻木不仁,他们不敢是尝试新的东西,他们固步自封,忍耐的过着线下的生活。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二是被城市所遗弃的进城者,他们无法是适应城市文明,被城市无情的抛弃,他们精神世界变得扭曲。他们返回乡村彰显了城市文明的阴暗,如《掰月亮砸人》从城里回返的狗子,乡里人造谣狗子吃人,狗子认为,既然造谣我吃人,要是我不吃人,其不吃亏,最终去偷尸。“由于复仇性的行为,这样的食人行为,事实上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独存的现象。”[4](P18)
三是乡村的现代空心化。城是文明的不断侵蚀传统伦理以及乡村当下社会秩序发生崩塌。独留在在乡下的老人,物质上是丰富的,精神生活极度匮乏,在所剩不多的日子里终不能享受那天伦之乐。老一辈人他们习惯依托村庄而生活,他们习惯了祖祖辈辈生活,应为在乡村说以生活才有了意义,对于子女出门打工的老人来说,线下的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最具有说服力,同时也具有暗示性,预示着乡村的没落,城市化进程的崛起。进程过程中乡村社会中原有的差序格局的涣散、家族模式的更换,礼治、孝道、节庆,淳朴等乡村传统风俗的落没,使得守乡老人不仅面对着一个文化缺失、不再热闹、人与人之间的生活不再紧密相连而失去温暖感的乡村世界,而且他们的生活因为子女一辈的出走而失去了保障与安全感,同时还要忍受亲情极度匮乏的情感折磨,清苦而孤寂的日子,使他们成了名副其实的沉默者。他们在无以预知的未来美好生活中,选择了放弃。尽管没有进城,但是已经不得不发生变化的乡村世界同样让他们充满困惑。他们困惑于自己的衰老而不能再与土地、庄稼为伴;他们困惑于勤苦一辈子为儿女盖房修屋换来的是儿女的出走与“背叛”;他们困惑于进城的农民即使身心具疲,甚至伤残、丧命也抵不住往外走的诱惑……田耳《朱易》笔下乡村养老院,他们生活里没有什么高潮起伏,基本上是平淡的,要说热闹的时候也就是当他们聚在一起喝酒了。喝酒能人他们遗忘需求,一帮老头老太太无法从儿女身上需求温暖,所以他们寻求阳光来给自己以温暖。因此他们很早起来就开始争抢阳光,不管是什么!温暖才是他们最本质的需求。他们的生活可以说是闲适的更可以说是毫无生机的,他们充死气。酒是他们生活所必须的精神食量,或许在梦中才能享受现实所不能给予的天伦之乐。只有到了逢年过节他们的子女才会回来看他们,拿来的礼品很是贵重,可是这些东西都不是老人最想要的,这些留守老人他们心里有老一辈的朴实,他们每天晒着阳光渴望着儿女们能回来给他们温暖,但是这是无法实现的,他们喝着酒用酒在自己的幻想中实现 他们失去了自己生活的意义和自信,他们渴望被关爱。他们是一群被抛弃的孩子。日益破碎化的乡村世界,使这些老人失去了他们再朴素、再简单不过的人生念想了。物质的匮乏他们能够忍受,但是归属与爱的需要的极度匮乏却是他们的致命伤,而这些问题在当下无声的乡村世界中是无法得到解决的。《朱易》就这个社会问题进行述说,老人与老人在去一起,没有亲情,没有生气。他们也有欲望,也有感情也会寂寞,希望子女能够在自己的身边陪伴,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将要死去,他们需要关怀需要一口气,他们不需要安慰他们需要快乐,当他们害怕死亡的时候他们离死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