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栏目从1996年创办至今已有17年历史。作为一档大型深度精品节目,《新闻调查》的出现成为央视新闻类节目迈向国际大台的标志。
经历了17年的摸索、发现与改革,如今的《新闻调查》无论从节目内容的选题,还是出镜记者的采访,都有了较为成熟的表现。
(一)采访手段以“调查”为主
作为一个全新的调查类节目,《新闻调查》在刚开始创办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节目的形式问题,即把它做成专题片、纪录片抑或是其他的什么。
《新闻调查》刚开始制作第一期节目时,节目组的工作人员对其到底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来呈现节目内容,脑海里都只有模糊的想法。不过,当时有人提出《新闻调查》可以用“调查”的手段做节目。
经过了长达7年的摸索,2003年《新闻调查》最终形成了自己稳定的节目表现形式——电视调查文体,并在此后的节目中不断得到运用和体现,例如2013年3月30日播出的《发泡餐盒沉浮记》。
针对国家发改委刚刚发布的一次性发泡餐盒解禁令,《新闻调查》带着公众对这次解禁令的诸多质疑,做了《发泡餐盒沉浮记》。首先,该节目通过展现14年前和14年后一些国家部门对一次性发泡餐盒的看法,提出诸如“发泡餐盒到底是否环保、是否健康”等一系列疑问;其次,再通过出镜记者的一步步调查,比如采访中国塑料餐具管理的相关负责人,听取一些环保人士对发泡餐盒的看法等,为公众释疑解惑。这种调查性的采访方式与《新闻调查》这个栏目的名称相吻合。
(二)节目内容倾向故事化
《新闻调查》开播一段时间后,其栏目组成员经过多次实践发现,《新闻调查》除了舆论监督外,还需要一些能够吸引人关注、容易使人产生兴趣的故事,如此才能抓住观众的心。于是,在以后的选题策划过程中,《新闻调查》便开始努力寻找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些故事,打情感牌,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贴近百姓生活。
2013年4月,《新闻调查》制作了《天价乌木之争》,其讲述的是四川通济镇的村民和当地政府争夺天价乌木的故事。面对长34米、重60吨、价值不菲的乌木,四川通济镇的村民和当地政府就“天价乌木到底应不应该归政府所有”产生了利益冲突。有不少声音质疑,乌木不值钱时政府没人管,现在升值了却要归国有,老百姓的利益谁来文护?对此,该镇镇长表示,乌木一直都归国有,只不过以前村民捡走乌木他们不知道而已。最后,该镇政府决定给发现天价乌木的村民7万元了结此事,但却被村民拒绝了。
那么,天价乌木一事,接下来该怎么办呢?《新闻调查》通过抓住村民与镇政府争论天价乌木发掘地一事,再一次将观众的兴致提高到极点。《天价乌木之争》就是一个很有意思并且涉及老百姓利益的故事化节目。
(三)采访诉求是揭露真相    
 2005年,《新闻调查》对其节目又提出了一个新要求——“寻找事实真相” ,想要通过记者的深入调查挖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幕,与其他同类新闻节目彻底区分开来。
 2012年12月8日,《再问黄金大米》播出,该节目讲述了湖南有一个小学的学生食用了黄金大米的事情。黄金大米是从国外引进的科研项目,之前并未有人试吃过,所以食用它之后会产生哪些反应也是未知的,其危险性可想而知。但就是这样一种大米,却被神不知鬼不觉地放到了江口镇某一小学孩子们的碗里。在这次试验中,共有25名平均年龄不超过8岁的幼童进食了20克黄金大米。当《新闻调查》栏目组来到这所学校对那天所发生的事情调查时,校方领导人竟全然不知此事,而且学校食堂里的所有工作人员都称事发当天自己没有见过所谓的黄金大米。“既然大家都说自己没见过黄金大米,那么黄金大米又是如何跑进孩子们的碗里的?”当时的出境记者王志安提出了质疑。
上一篇:报纸电子版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下一篇:食品安全事件中我国电视舆论监督分析

《蜕变》编导阐述

体验类真人秀节目特色分...

电视节目品牌塑造研究《我是歌手》为例

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与创...

以《老西儿谝吧》为例方言电视节目的功能

从《经视播报》看新闻节目娱乐化现象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策...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

志愿者活动的调查问卷表

10万元能开儿童乐园吗,我...

AT89C52单片机的超声波测距...

国内外图像分割技术研究现状

中国学术生态细节考察《...

承德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

C#学校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

公寓空调设计任务书

医院财务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措施【236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