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录片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创作者们始终致力于维持纪录片真实性的品格,尽管“新记录电影”的手段比较极端,但是其本意同样也是追求纪录片的本质真实。我们不提倡在纪录片中采用虚构的手法,但是在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史上,却出现过违背纪录片真实性的情况。文献综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注重影视作品的宣传教育功能,纪录片大多采用“解说加画面”的格里尔逊式手法,对提高人们建设新中国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大跃进”以及的到来,这一阶段我们影视作品完全成为服务于政治的工具。形式zhuyi、虚假报道、概念化等现象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纪录片的真实性被抛之脑后。但是,站在历史理性的角度上看,这一阶段的影视作品因为带有明显的“左倾”色彩,也成为真实记录那段历史的影像资料。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以《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为代表的一批纪录片回到纪录片本应发展的道路上,纪录片真实性开始回归。到20世纪90年代,以《望长城》为代表的电视纪录片使纪实zhuyi作品的魅力得以展现,我国的纪录片开始真正走向繁荣。
1.2 文献性是纪录片的重要文化功能
西方传播学理论将大众媒介的功能归纳为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播文化以及娱乐功能。纪录片是影视产品的一种,具有大众文化产品的基本属性。纪录片的审美娱乐功能是与生俱来的,观众欣赏一部纪录片,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看到与自己生活不同的事物,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风光、历史、人文类纪录片中。随着视听语言的发展,观众在欣赏纪录片时第一时刻获得的是一种视听审美的享受。譬如在2012年引发收视热潮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细腻唯美的画面,充满诗意的解说词,贴合主题的配乐,还有叙事节奏明快的剪辑手法是吸引观众的第一层要素。
纪录片是媒介的产物。尤其是电视纪录片进入大众传媒,必然具备了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如同新闻作品一样,纪录片也能够提供信息,监视社会环境,进行舆论引导等。但是由于新闻作品短暂的时效性,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不利于传之于后世,但是同样具有真实性的纪录片却常常成为记录历史,研究史实的重要影像载体。
纪录片的英文为documentary,其词根document英文释义为“文档、文件、证件”等等。有不可伪造、可供记录和查阅的意义在里面。这就是纪录片的另一项重要特性,即纪录片的文献性,也是纪录片最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智利纪录片导演帕特里希科说过,“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 换句话说,纪录片的文献属性使得纪录片可以具有“史书”一般的气质和价值,相比于一般的影视作品来说,这也是纪录片的社会责任。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无论纪录片的形态怎样演变,真实性和文献性这两种特性始终都不能改变,否则将无法称其为“纪录片”。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影像作品触手可及甚至泛滥的年代,在这个剧烈变动、复杂多元的现代社会里,纪录片创作者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选择,那就是用摄像机记录什么?怎样记录?如何坚守住纪录片最重要的品格和价值?本文提出从人文关怀和历史理性两个角度来解决创作者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