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误读的发生,是媒体工作者撰写新闻出现了理解偏差,还是新闻文本在转载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再或者是受众对于新闻文本的片面理解?为了探究导致新闻误读发生的原因,笔者决定开展此课题的研究。
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本文研究中综合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列举了多个实际案例,旨在通过对新闻误读的原因、表现和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给予防止新闻误读的对策,为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发布者有效的规避新闻误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2)实践意义:新闻误读所涉及到的内容较为广泛,小到关乎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大到国家的发展方向,有效的防止新闻误读的发生,能够帮助公众正视新闻传播的内容,维护社会稳定,营造一个较好的舆论环境,对新闻误读的成因和对策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新闻传播的方法和手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误读最早起源于文学界,美国的哈罗德·布鲁姆认为后辈学者对前辈学者的作品进行拜读后,通过创造性的吸收和解读,能够提出自己全新的态度和观念,以此来巩固自己在文学界的声望[7]。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升,在对待同一种社会想象时,人们会表现出不同的认知,或者与现象本质相同,或背道而驰。人们将接近现象本质的视为“正读”,而与现象本质背道而驰的则视为“误读”。文献综述
在传播学领域中对误读的研究开始于1970年,研究者以传播效果来判断新闻信息是否发生误读,并且将误读的矛头指向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8]。新受众研究表明,在媒体传播时代,受众带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针对同一新闻信息,不同受众的接受程度是不尽相同的。斯图亚特·霍尔在《编码、解码》中提出受众在接受信息之后会对信息进行二次创造,可以说受众接受信息的过程与是创造信息的过程[9]。受众对传播者的主观想法会产生三种解码方式,一种是受众接受信息与传播者一致的“主导—霸权”,第二种是受众与传播者完全相反的“对抗式”,第三种是二者共同作用下的“协调”立场。戴维·莫利在《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中分析了造成受众不同解读的原因[10]。姚剑认为媒体的偏见导致了传媒世界与真实世界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受众对真实世界产生误读[11]。
新闻媒体工作者是误读的传播者,无论是主观上的刻意为之,还是客观上的不可恐惧,都会对新闻传播造成非事实性的解读。陈丽丹[12](2011)认为新闻工作者是新闻误读产生的重要因素,并且针对其对新闻误读造成的影响,提出了解决对策。胡侠[13](2014)认为新闻媒体工作者基于从业能力和新闻来源等多方面因素造成了新闻误读,包括主动误读和被动误读两个方面。
在新闻误读的解决策略方面。王晓明[14](2012)以弑童案的相关报道为例,分析新闻误读的原因集中在新闻文本的确定因素较多、受众解码的主动性导致误读成现,认为从提高媒体责任心,鼓励媒体进行理性报道,避免误导大众的角度来减少误读。李缨[15](2010)在分析了审判报道中媒体误读现象产生的原因后,提出从限制媒介采集信息、进一步规范媒体的信息发布、对媒体原因造成的误读给予惩罚等措施。董强[16](2005)认为误读既然不可避免,就需要媒体尽量的减少“无意识误读”,防止和避免“消极误读”,允许“误读,从媒体向新闻回归,新闻向实施回归,事实向本原回归三个方面来减少新闻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