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论上的研究有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美国心理学家Harris综合了大量研究资料认为,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心理特征没有长期影响,对儿童个性留下明显长远影响的环境是他们与同伴的共享环境。儿童参加并认同一个社会群体,以此来学习如何在家庭外行事。 85139
国外早期多倾向于研究影响同伴接纳或拒绝的因素;同伴关系类型的扩展;同伴关系的特征及其与关系质量、关系稳定性之间的联系;以及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适应的作用。如从儿童的行为方面Harrist、Zain(1997)把退缩行为进一步划分为不善交际的、消极—焦虑的、主动—孤立的、悲伤—沮丧的;从认知能力方面,Bell(1995)和Ames(1997)实证研究表明归因方式和社会测量地位之间的关系。到了近代,同伴关系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注重了对交往经验的研究以及从情感角度来探讨同伴关系,并重视儿童同伴关系中的性别差异。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世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跨文化的同伴研究也随之兴起,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儿童特点不同,成长环境也大不相同,他们之间的相互交往也成为了学界所关注的一个热点。
同伴关系不良不仅会影响儿童当时的发展,还会影响儿童后期的社会适应(Parker,1987;Shaffer,1994;Coie,1990;Hartup,1992);该方面的研究发现,儿童早期的同伴关系与其后来对学校的适应相联系,如儿童的同伴关系不良与辍学、较差的学习成绩等相联系。
同伴关系对行为的影响涉及了从一般问题行为到比较严重的行为障碍(如ADHD)。国外有调查显示,青少年群体中有50%以上曾经饮酒,20%抽过烟,12%吸过大麻毒品,4%有过不当性行为,在大量影响因素中,同伴关系与上述对健康构成风险的行为密切相关。
同伴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随性别、年龄及原有健康状况等人口统计学变量的不同而有差异。Rose等人在近期提出的“同伴社会化模式”中指出,与性别有关的同伴关系对于男、女青少年的适应有重大意义,例如,女孩比男孩对他人的悲伤及她们在同伴关系中的地位更敏感,而男孩比女孩更有可能在同伴面前表现身体或言语侵犯。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的兴起一方面受到国外相关研究的影响,包括儿童行为和认知能力与同伴关系的研究;其他社会关系和同伴关系的相互联系,有儿童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的联系;同伴关系与社会适应;以及同伴关系与社会技能训练等。另一方面,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独生子女群体的出现,使得对同伴关系的研究成为众多学科研究的热点。
较早的研究是对三类不同儿童(受欢迎的、受反对的和受忽视的)同伴交往行为的自然观察研究 ,结果发现受欢迎儿童常使用较合理、较成功的行为方式;受反对的儿童行为孤独,同伴活动兴趣较低;受忽视的儿童与同伴的相互作用常是表面的,少有固定玩伴和好朋友。
同伴接纳是指一个儿童被同伴认为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喜欢的伙伴。有人认为 ,影响同伴接纳的因素有:姓名、外表、年龄、性别、社会技能等。还有人提出 ,影响同伴接纳的因素主要是儿童的社会行为特征、认知能力、身体的吸引力、名字和教师的影响等。
对于同伴关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内的相关研究证实,被同伴拒斥的初中生其数学学习自我概念、一般学校自我概念等方面均显著低于受欢迎、被忽视、有争议的学生,他们遇到挫折时的问题解决应对方式也显著低于上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