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态软件产品于80年代初出现,并在80年代末期进入我国。但在90年代中期之前,组态软件在我国的应用并不普及。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①国内用户还缺乏对组态软件的认识,项目中没有组态软件的预算,或宁愿投入人力物力针对具体项目做长周期的繁冗的上位机的编程开发,而不采用组态软件;
②在很长时间里,国内用户的软件意识还不强,而且该软件价格不菲(早期的组态软件多为国外厂家开发),所以在国内应用不多。6516
③当时国内的工业自动化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还不高,组态软件提供了对大规模应用、大量数据进行采集、监控、处理并可以将处理的结果生成管理所需的数据,这些需求并未完全形成。
随着工业控制系统应用的深入,在面临规模更大、控制更复杂的控制系统时,人们逐渐意识到原有的上位机编程的开发方式。对项目来说是费时费力、得不偿失的,同时,MIS(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和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的大量应用,要求工业现场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更详细和深入的数据,以便优化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个环节。因此,在1995年以后,组态软件在国内的应用逐渐得到了普及。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厂家生产可编程控制器产品,比较著名的厂家有美国的AB、通用(GE)、莫迪康、日本的三菱、欧姆龙、富士电机、松下电工,德国门子,法国的TE、施耐德,韩国的三星、LG等。可编程控制器总的发展趋势是向高集成度、小体积、大容量、高速度、易使用、高性能方向发展。
组态的概念最早来自英文configuration,含义是使用软件工具对计算机及软件的各种资源进行配置,达到使计算机或软件按照预先设置,自动执行特定任务,满足使用者要求的目的。监控组态软件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起来的。60年代虽然计算机开始涉足工业过程控制,但由于计算机技术人员缺乏工厂仪表和工业过程的知识,导致计算机工业过程系统在各行业的推广速度比较缓慢。70年代初期,微处理器的出现,促进了计算机控制走向成熟。
首先,微处理器在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上,大大降低了计算机的硬件成本,缩小了计算机的体积,很多从事控制仪表和原来一直就从事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公司先后推出了新型控制系统。这一历史时期较有代表性的就是1975年美国Honeywell公司推出的世界上第一套DCS TDC.2000。而随后的20年间,DCS及其计算机系统软件(操作系统)、组态软件、控制软件、操作站软件以及其他辅助软件(如通信软件)等。80年代中后期,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和开放系统概念的推广,基于个人计算机的监控系统开始进入市场,并发展壮大。组态软件作为个人计算机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比PC监控的硬件系统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 上一篇:木质纤维素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下一篇:AT89S52单片机微机前向通道设计+文献综述
-
-
-
-
-
-
-
浙江省嘉兴市典型蔬菜基...
洪泽湖常见水生经济动物资源现状的调查
浅议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策划意识
糖基化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的影响
msp430g2553单片机高精度差分GPS技术研究
高校计算机辅助教学英文文献和中文翻译
慕课时代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油画创作《舞台》色彩浅析
松节油香精微胶囊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数据采集技术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