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关于父亲教养方式的定义从上世纪的40年代起,各国的心理学家就开始对家庭的教养方式进行了探究。鲍姆林首先提出了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国内许多学者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大多大同小异。根据既有研究概括起来说,笔者对父亲教养方式作如下界定:父亲教养方式是父亲在对其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的过程中使用的一整套手段和方法,它是父亲教养态度、教养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集合,是一种稳定的行为倾向[7]。它能较好地反映父亲对待子女的教养原则和教养行为43341。
2 父亲教养方式的维度和测量
关于父亲教养方式维度的划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划分类型,总体可概括为温暖-冷漠型、宽容-严格型、溺爱-严厉-放任-无视型等。最具代表性的还是鲍姆林特划分的四种类型:专制-权威-宽容-放任。无论是哪一种划分方法,都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父母们一定是结合了多种教养方式去培养子女,而不会只采取非常单一的方式。
C.Perris等人后来对这些分类方式做了进一步整合和完善,编制出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此量表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出父母的教养方式。我国岳冬梅等人于 80 年代末引进并修订,修订后的中文版EMBU 共包含 11 个因子,与父亲有关的 6个因子依次为:X1情感温暖和理解,X2惩罚、严厉,X3过分干涉,X4偏爱被试,X5拒绝否认,X6过度保护,共有58个条目。经验证,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3 父亲教养方式的研究现状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可以用来研究探讨父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子女身心健康之间的隐性关系,可以为探究心理疾病的病因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_优尔+文'论:文;网www.youerw.com。有研究表明,父母对儿童的拒绝和冷漠会让孩子的焦虑在无形中不断膨胀,是各种神经症发生的根源。
在中国的大多数家庭关系里,父亲居于强势、支配地位,如果是孩子心目中更尊敬的父亲对孩子经常采取拒绝、不关心的方式,会很不利于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优良个性品质,会不同程度地打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而现有研究多数是研究父母两人一起的教养方式或者是和其他变量放在一起论文网,很少单独研究父亲的教养方式。
2.3 关于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父亲教养方式的研究现状
很多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社交、自尊、自我效能感、心理健康等有显著的相关,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成人后的社会交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钱铭怡等人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和自尊与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诸方面以及心理健康的诸多方面存在相关,并提出自我效能感可能是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中介因素[8]。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之后发现:单独将父亲的教养方式拎出来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作相关关系研究的并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