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阳等[25]研究了楔块叠合梁的的楔块所在位置对于组合梁应力分布的影 响,采用了独特的传递矩阵法。申新凯等[26]进行了对比试验,对于不同材料的组 合,通过试验进行研究。徐亚丰等[27]基于现在热用的钢筋混凝土材料组合梁,进 行应力分布研究,以求达到合理设计截面形状,是结构变得稳定,去优化设计叠 梁截面。
吴晓和杨立军[28]对于刚性组合梁,也就是通过铆钉进行连接,对于理论计算 值,通过相应的应力试验进行验证,因为铆钉连接叠合梁接触面的应变是一致的, 对于这个研究推导出理论公式。
石昌雨、张耀和李建光[29]为了对叠合梁中的正应力分布,变化等情况进行详 细的研究,采用两种材料组合梁来进行试验验证。李红梅和刘文方[30]对简化模型 这一方面进行研究和完善,也是对于叠合梁结构的试验验证提供了一种新的方 法。求解出刚性楔块叠合梁中性轴的位置,并推导纯弯曲状态下横梁截面的正应 力分布公式。
郑碧玉等[31]为了分析整梁和加楔块的组合梁的应力分布,进行电测法试验。 王连广、刘莉和崔敬奇[32]研究表明在长期受到应力作用的叠合梁内部,会发生一 定的应变,使叠合梁内部结构有一定的重叠,从而使各个来那个所受的应力有一 定的重合。
参考文献
[1] 黄菊华,钱应平,李厚民。不同形式叠合梁的应力分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23(3):77-78。
[2] 洪炳钦 杨俊杰 杨遒 谢军展 郑强 。 叠合梁斜截面抗剪性能的试验研究[J]。 浙江工 业大学学报,2007,35(4): 465-466。
[3] 刘文春 高荣誉 赵 梅 。 叠合梁斜截面抗剪性能的数值研究与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 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7(3):6-7。
[4] 王磊 傅张俊。不同剪跨比下再生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叠合梁抗剪性能研究[J]。混凝 土。2013,6(284):110-111。
[5] 肖 建 庄 徐 亚 玲 王 璞 瑾 。 再 生 混 凝 土 叠 合 梁 抗 剪 性 能 试 验 [J]。 混 凝 土。2012,5(271):117-118
[6] 王磊 彭笑川。叠合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 2013,43(8):51-52。
[7] 吴方伯。预应力预制叠合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1,32(5):106-107。 [8] 胡 勤 华 , 赵 仲 芳 。 简 支 叠 梁 的 简 化 分 析 方 法 及 其 工 程 应 用 [J]。 结 构 工 程师,2006,22(4):34-37。
[9] 揭敏。自由叠合梁中的弯矩计算[J]。 力学与实践,1995,17(4):64-65。
[10] 虞爱民。组合曲梁弯曲正应力公式的推导[J]。上海建材学院学报,1991,4(3):270-277。 [11] 孙 振 东 , 于 叔 明 , 常 录 喜 。 叠 层 梁 弯 曲 的 试 验 分 析 [J]。 连 铁 道 学 大 院 学 报 ,1991,12(4):47-49。
[12] 文善任,宋伟香,龙小湖。叠合梁的应力分布实验[J]。 山西建筑, 2009,35(20): 46-47
[13] 杨磊 郑妍。组合梁应力分布的理论与实验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17):78-79。 [14] 赵至善 , 张文荣, 周雪峰。 叠梁的应力分析与实 验[J]。 重庆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2008,22(3):118-120。
[15] 任永臻, 陈茶花。复合梁的应力分析与试验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9,11(6):91-97。
[16] 刘强,张云龙,谭国金,万祥斌。简支叠合梁抗弯性能非线性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 报,2015,41(9):1399-1404。
[17] 高 金 良 , 吴 筱 峰 。 双 层 组 合 梁 应 力 分 析 与 试 验 研 究 [J]。 嘉 兴 学 院 学 报,2007,19(6):8-11。
[18] 唐 晓 雯 , 尚 新 春 。 层 合 梁 弯 曲 正 应 力 的 测 试 与 计 算 [J]。 力 学 与 实践,2010,32(4):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