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三林地区的民俗文化,中国民俗学会的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陈勤建教授于2015年他参与主编了《三林塘时光》的系列丛书,以日常生活中的民俗文化作为切入点介绍民俗对三林地区的居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并且重点介绍了圣堂庙会、城隍西巡等民俗节庆活动,表现了三林人对于民俗文化的重视程度。这一系列丛书向读者展现了一个鲜活的三林民俗生活的日常景象,生动地描绘了三林民俗文化的丰富性。79891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的游红霞发表过《传统民俗复兴的文化乡愁叙事——以上海浦东三林镇为例》的论文,从三林镇传统民俗的复兴开始,介绍了三林地区的民俗表演、圣堂庙会、民俗习俗等等民俗文化活动。她认为民俗文化是构造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中心力量,传统民俗的复兴本质上是一种对过去的民俗文化进行回忆和复兴、体现文化认同和地方归属感和自豪感,能够唤起我们对家乡的乡愁。文化乡愁是对过去的文化的怀念、继承、保护与传承,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核心部分之一,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培育。上海浦东三林镇是在全球化、都市化背景下构成的都市,却又保留着城镇的传统民俗。上海浦东三林地区传统民俗的复兴代表了当地居民对民俗文化的认同,培养了居民们对三林镇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这种民俗的传承是传统民俗复兴的主要内在和精神动力。论文网
关于上海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国民俗学会理事蔡丰明教授曾经发表过研究上海民俗文化传承机制的论文,并在多篇论文中对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现在所面临的危机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他认为上海目前在民俗文化的保护过程中仍有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部分地方特色浓郁的民俗文化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冲击后而逐渐消亡;部分民俗文化资源没有得到较好的管理,受到盗版的危害;政府机制不够完善,缺乏立法制度等问题。在文章内他还对这些危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政府要更多地发挥在民俗文化保护工作中的调控作用,完善立法机制,成立专项基金,鼓励更多的机构参与到保护工作中;发挥民俗专家的优势,让专家学者们参与到保护工作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更多的宣传工作,利用社交网络、新闻媒体、报刊书籍等渠道,提高市民们的文化自觉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