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弗朗西斯·普朗克的生平及创作经历
弗朗西斯.普朗克自幼学习钢琴,从小就因为家人的缘故接触音乐,他一生曲折而又富有传奇色彩。《长笛与钢琴奏鸣曲》是其晚期创作的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深受演奏者和听众的喜爱。
(一)生平经历
弗朗西斯.普朗克,1899年1月7日出生在法国巴黎,是二十世纪法国重要的作曲家、钢琴家。1963年1月30日逝世。弗朗西斯.普朗克的家庭环境优越,父母只生育他一个孩子。他的父亲经营一家大型的医药工厂,是一位天主教忠实教徒。他的母亲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音乐与文学艺术爱好者,也是弗朗西斯.普朗克的音乐启蒙老师。由于受到其叔叔酷爱戏剧的感染,使得弗朗西斯.普朗克法国的沙龙文化与戏剧有着深厚的兴趣。在母亲与叔叔的影响下,弗朗西斯.普朗克大小就受到家庭音乐氛围的熏陶。在十九岁那年,弗朗西斯.普朗克遭遇到人生最大的悲痛,父母双双离开人间,这给弗朗西斯.普朗克心理带来了巨大的沉重的打击,放弃了曾经拥有的信仰。
1904年,弗朗西斯.普朗克五岁那年,母亲就开始教他学习弹钢琴。到他15岁时,就拜西班牙著名钢琴家Ricardo vines为师学艺。Ricardo vines善长现代音乐的钢琴弹奏。在Ricardo vines指导下,弗朗西斯.普朗克充分理解、熟练把握了很多的当代音乐作品。在弗朗西斯.普朗克19岁那年就应征当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的法国深深饱受着法西斯的凌虐与摧惨。弗朗西斯.普朗克切身经历了这场残酷的暴行,在战乱动荡的历史环境下,和平、胜利、自由的信念在弗朗西斯.普朗克的脑海中油然而生,并因此创造了许多爱国主义作品,从此走上了他的创作之路。当弗朗西斯.普朗克21岁时,创建了“六人团”。在“六人团”成员中,弗朗西斯.普朗克的作品与当时伟大的音乐家萨蒂清晰、诙谐的风格相似。另外,弗朗西斯.普朗克为法国音乐冲破印象主义的束缚,创造新型音乐风格,构建新古典主义乐派付出很多力量与帮助。弗朗西斯.普朗克从未在巴黎音乐学校学院进行过系统正规的学习,在实践的创作上常常是依靠突发的灵感。他认识到自己缺少许多乐理知识以及作曲创作技巧方面的基础知识,因此,在他22岁--25岁的时候,又拜Charles Koechlin教授为师,针对曲式、和声、对位、管弦乐法等进行了系统的、专业的学习。在Charles Koechlin教授的指引下, 弗朗西斯.普朗克掌握了大量的、专业的知识及创作技巧。在弗朗西斯.普朗克37岁那年,他的好友--作曲家Pierre Octave Ferroud不幸死于交通事故,这突如其来的噩耗使他再度深陷悲伤之中,并创造作品《Litanies a La vierge noire,1936》。这部作品的诞生标志着弗朗西斯.普朗克的创作自此迈入了成熟时期。弗朗西斯.普朗克喜好依据个人的灵感创作一些抒发感情的作品,但是处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源|自&优尔}文~论{文]网[www.youerw.com,他需要运用传统的音乐要素适应时代发展的节奏,使彼此保持一致。因此在随后的阶段,弗朗西斯.普朗克创作了许多有关宗教的作品与现实主义喜歌剧,如1947年创造的《Les Mamelles de Tiresias》;1950 --1956年先后创作的《圣母悼歌》、《Dialogues des carmelites》。作品《Dialogues des carmelites》同样也展现出弗朗西斯.普朗克晚期创作喜好淳朴自然、镇静稳重、严格的音乐创作特点,与当代戏剧中所展现出的激情四射、情意盎然的音乐风格有所不同。弗朗西斯.普朗克在1963年因心脏病发作,在完成了七首合唱赞美诗后,逝世于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