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传承人与淮海戏情缘文献综述
淮海戏在当时的沭阳县吴集地区是非常广为人知的地方剧种,用周德芳老人的话来说,那个时候淮海戏是当时当地最火的文化艺术(也提到了当时与淮海戏并列的戏曲艺术——插花船),不仅仅是老人个人喜欢,而是大众都喜欢。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也涌现了大批的优秀淮海戏民间艺人,例如朱桂舟、朱永兰是两姐妹,当时在当地就唱得不错,现在都已年近90,不再唱戏。
当笔者问到周德芳老人当时师从何人,老人当时的表情是害羞的,半晌才笑呵呵地回答说当时都是跟着乡亲邻里一起哼哼唱唱,你学我,我学他,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并没有人会去专门请老师系统习唱淮海戏。那个时候由于生活条件限制,没有电视、网络这些新媒体,即算是最发达的电影也都是老式的露天电影,并且时隔很久才会播放一次。大约老人十六七岁的时候,每天到了晚上的时候,都有人在空地上搭台子唱戏,所以老人每天放学回家吃完饭就往空地上跑,空地距离老人家里大概有两公里远,但是老人还是坚持天天去听戏,风雨无阻。而当年搭台唱戏的那一班人也发展成为现在江苏省淮海戏剧团的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
这里不得不提的还有周德芳老人的妹妹,老人的妹妹也是一位资深淮海戏迷,直到今时今日,她还会在每天下午用影碟机播放淮海戏剧目,每当这个时候就会有很多像她一样的老淮海戏迷聚集在她家一起听戏,一起唱戏,而老人因为能熟练的掌握影碟机的操作而被推选为老淮海戏迷们的代表,这样的生活让老人觉得很满足。期间周德芳老人还提到她们家一共兄弟们姐妹九个,她在家里排行排行老九,是最小的孩子,家庭条件在当时来说也相对优渥,因此家里的大小事务一般不需要她动手,加之当时基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这才成就了老人大把唱戏的时间。由此看来,家庭因素也是影响老人与淮海戏关系的极为重要的原因。
3 传承人传承行为文化阐释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是基于文化保护层面的需要,然而以什么样的方式和原则来保护,是直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问题。初到周德芳老人家中的时候,被匆忙招呼进门之后老人就匆匆奔向客厅,认真地看着电视,之后看见老人家的电视里正播着央视一档叫做心连心的节目,节目中正好播到一个老人在教孙楠唱淮海戏,老人亲切的告诉我,这位教孙楠唱戏的人就是省淮海剧团的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杨秀英。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或许是电视节目中的出现的杨秀英老师让老人想到了些什么,老人没等发问就开始了自己的叙述,老人说,暂不谈当地沭阳的淮海剧团,就连省淮海剧团的现状也不容乐观了,在省淮海剧团里面,有很多老人青年时期的同学,他们都是在老人早年在老家吴集读初中时期的同学,由于经常在一起排练演出淮海戏而成为非常好的朋友。例如魏良昭、杨秀英、范珍美(吴集人),这些人无论在当时他们的年代亦或是现在淮海戏圈里都是响当当的人物,然而除了这些老一辈人艺人剧团里鲜少有年轻人,也就是说淮海戏的发展已然陷入了青黄不接的瓶颈。老人也在采访过程中数次流露出惋惜,不停地念叨这些陈年旧事已经没有多少人知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