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通过对即墨柳腔的历史起源以及艺术特色为研究起点,创新性的提出了促进即墨柳腔发展和继承的措施。这对即墨柳腔的研究不但有着一定的研究 价值,还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柳腔、理解柳腔的艺术特色,并且对后人研究柳腔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渊源都有着一定的借鉴性作用,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因为当古典民俗艺术形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淡化时,对于它们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其发展和继承措施的研究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即墨柳腔今后的推广和发展。这不但能够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民俗艺术文化的保护欲望,更能够切实地为后人继承传统、发展传统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性作用。

2  即墨柳腔的发展历史

柳腔产生于我国的清代中期的即墨西部地区,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流的频繁逐渐传播到了胶东半岛一带。我国的《中国地方戏曲集成》一书当中曾经这样记载道:”柳腔是由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而来的,它又被成为‘老拐调’、‘哦嗬’。柳腔与山东的五音戏、苏北的淮海小戏等剧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并与茂腔并称为‘胶东姐妹花’。[ ]

在二十世纪50年代,即墨县文化馆在山东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戏剧组的领导下,将即墨柳腔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做出了细致的研究和调查,并对即墨柳腔有了以下的记录:“乾隆十三年(1748年)时,年景较差,水旱虫灾连连发生,百姓苦不堪言。即墨县以西地区的诸县百姓纷纷背井离乡,乞讨度日。其中,逃散到即墨地区的人较多,并在此通过演唱小调进行乞讨。而当地的百姓将这些乞讨演唱者称为‘周姑子’,即‘肘鼓子’或‘本肘鼓’。随后,‘本肘鼓’受到了即墨百姓们的广泛喜爱和进一步的发扬,从而迅速将其传播到了刘家庄、吕戈庄以及丰享庄一带。”[ ]

随着时光的流逝,本肘鼓通过与即墨当地的其他民间小调、歌曲相互借鉴、融合,在唱腔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逐渐从原来的说唱体演变成了板腔体。在即墨柳腔发展的初期阶段,演唱的形式单一、配乐也较为简单,基本上是由呱哒板或者手鼓进行配乐。每次演唱的演员有三五人,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来说明剧情。在演出的妆容和服饰上,即墨柳腔并不像京剧那样有着严格的规范。即墨柳腔的随意性和自由度较高,因此在农闲或者节庆日时,演唱者可以随意在街头巷尾之处进行演唱,因此即墨柳腔又被称为“攀凳子”。这时的即墨柳腔虽然形式粗糙、内容下里巴人,但是由于其生动形象的表演和贴近人们日常生活,所以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到了二十世纪初期,受到莱阳县“四弦小调的影响”,柳腔在配乐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时,它的配乐会采用四弦胡琴来进行,并加上唢呐进行帮腔。当四弦胡琴刚刚被加进演唱当中时,由于缺乏乐谱和协调训练,演奏者与演唱者之间默契度较低,协调性较差,并出现了双方互相配合往上“溜”的现象,因此又有人称柳腔为“溜腔”。最后,由于人们认为“溜”字缺乏雅观,所以用与其同音的“柳”字代替,最终发展成为了“柳腔”。从即墨柳腔形成到如今,已经在乐器伴奏、人员演出、化妆、服饰、脸谱等各个方面得到了发展,并日趋成熟,因此即墨柳腔在即墨当地成为了一种地方性的戏剧大体,并在人们的日常文艺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3  即墨柳腔的艺术特色

3。1  语言特色

上一篇:《淮阴侯》男子古典独舞导技法
下一篇:高师声乐教学中歌曲的艺术处理

歌曲《卷珠帘》的创作手法及艺术魅力

地方音乐在小学音乐课中...

浅谈中国“神曲”的形成与发展

浅谈音乐课外活动在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浅谈苏北睢宁大鼓的地方传承与保护

审美视野下的音乐图谱研究

从音乐社交看移动音乐应用的发展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安康汉江网讯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