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腔的演唱使用的是即墨当地的方言,而即墨的方言属于汉语体系当中的北方方言,即胶辽官话。胶辽官话是胶东半岛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并与人们的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即墨柳腔在语言上就有了浓烈的乡土风情和特别的艺术魅力。赵悟然曾经对柳腔作出这样的评价“你看这柳梆儿,说得真,道的切,吆吆喝喝才是正经家伙儿”。这句话虽然朴实,却将柳腔的语言特色表达的一清二楚,即“真实”。由于柳腔的语言来源于即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因此它富有了较强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这主要表现在柳腔当中的语言保留了较多的地方性方言词汇、而语言当中所描述的场景、故事、人物也大多来源于当地人们的切实生活当中,如牙狗(公狗)、相应(合适)、锅腰(弯腰)、约和(商量)等等。这些情感强烈、表达方式特点独特鲜明的语言使得即墨柳腔能够更好的贴近人们的生活,并以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使得即墨柳腔能够逐渐成为真实反映即墨当地文化、风土、人情的艺术形式。文献综述
3。2 唱腔特色
即墨柳腔在唱腔上也是极具特色。传统的柳腔分为花调、生调、反调以及悲调四种,此外还有与其他地方戏种相融合的娃娃腔和南锣等。在众多的唱腔当中,悲调当属即墨柳腔最基本的唱腔,因此也被称为是“母曲”。[ ]悲腔可谓是柳腔当中最具特色的唱腔,当地人也称其为“悲宫”或者“悲调”。悲腔顾名思义即为唱腔较为悲伤凄凉的唱腔,演唱者往往使用悲腔来表达悲愤、哀叹之情,演唱起来如泣如诉。悲腔主要用于叙述沉痛的心情,结尾采用下滑音,并配合以真假声结合演唱。在柳腔当中,悲腔的使用大多是花旦、青衣。后来,随着剧情的丰富和发展,旦角也开始注入了悲腔的演唱。除了悲腔,即墨柳腔的其他三种唱腔也是各具特色。例如与悲腔同作为“母曲”的花腔就以其灵活多变、欢快跳跃所著称,多用来抒发喜悦、快乐的情感,适用于小生、花旦、青衣的演唱。花腔的使用主要是用来表达回忆、思念、恋情等内容,通过将句尾音向上翻高八度或者六度,来制造假嗓(即墨称为“勾勾腔”或“打冒”),来展现柳腔的独特唱腔形式。
3。3 表演特色
在柳腔形成的初期,其表演形式纯朴且单一。据相关记载显示,当时的柳腔表演者们通过击打手锣、手板等简易乐器来作为演唱时的节拍;服装为女性的裤褂,演员所佩戴的假发则是用麻绳经过简易加工做成。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不断渗透,柳腔充分借鉴了其他戏种的优点,在表演形式上不断得到了新的发展和突破。目前柳腔的基础动作为台步、云手、圆场等,并将唱念做打等与其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成熟的舞台艺术。此外,柳腔在最初是以剧情和唱功为主要表演内容,但受到其他剧种的影响,逐步增加了武戏,因此即墨柳腔如京剧一样,在演员的分类上也是被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
4 即墨柳腔继承与发展中的问题
4。1 投入不足,戏剧精品缺乏
柳腔目前主要活跃于我国的胶东半岛一带,并且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由于它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较快的发展,在当今由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五大剧种主导的中国戏剧市场当中,柳腔只能称得上是一个极其微小的地方性剧种,因此其受到的关注和扶持力度自然无法与京剧等主要戏剧相提并论。但是,柳腔作为即墨地区重要的艺术表达形式,尽管目前受众较小,但仍然是当地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的重要艺术形式,并对后人研究当地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目前我国对于柳腔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过小,都不足以给予其强大的发展动力。另外,关于柳腔的戏剧精品也是少之又少,据不完全统计柳腔现有传统剧目仅有120余个,移植剧目80余个,现代剧目40余个。[ ]而精品剧寥寥无几,根本不能成为带领柳腔发扬光大的经典性剧目。所以,不管是政府资金投入、政策支持还是戏剧精品的创作上,柳腔的发展都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和巨大的挑战。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