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笔法传授一方面被赋予了道统性质,另一方面又由于缺乏真迹而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本文写作之前,对这方面问题的当代研究也做了相当的关注,却发现二王一系的晋人“笔法”研究,有走进僵局的惨状:一方面说没有真迹;另一方面说“古法”失传。如果是这样,古今悬隔,我们简直无法切入研究的领地。

    本文将从什么是笔法,什么是晋人“笔法”,以及历代书家在书法学习与探究过程中关注的与“笔法”相关内容作重点考察,如“骨势论与执笔法”、“把笔轻与八面出锋”、“用笔千古不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笔笔中锋”等,从侧面考察二王一系的晋人“笔法”在历代书法学习过程中是否被重视,以及如何解读的实际状况。

    1什么是笔法

    所谓笔法,潘伯鹰先生的观点是:“从执笔到用笔,结合起来,总名之曰:笔法。”  从广义上说笔法应包括执笔法和运笔法。

    1.1执笔法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唐颜真卿向张旭请教笔法,旭曰“妙在执笔”。说明执笔是学习书法的关键之一。“执笔为用笔之始,不解执笔而言用笔,必无是处。”  作为笔法的重要内容,执笔历来受到重视。

    历代讨论执笔者颇多,晋人对执笔的认识,集中在高低与松紧,传为卫夫人的《笔阵图》云:

    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从《笔阵图》中对执笔高低的规定来看,是符合晋人相对较小的各种书体的,如果从执笔的松紧来看,似乎执笔近而紧者更好。

    有关王羲之从献之背后掣笔而不脱的故事,似乎在证明这一观点,但持相左意见的也代不乏人。从符合自然书写便捷来看,宋人苏东坡的观点,似乎更符合实情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得之。” 

    韩方明,唐代贞元年间书法家,生平事迹不详。对笔法的来源追溯到崔瑗,但传法者却是张旭“永”字八法,和“五执笔”,“永”字八法是运笔法,外加执笔法五种:执管、扌族  管、撮管、握管、搦管。其中以执管法最为常用。谓以五指撮其管末,惟大草书或书图幛用之。其后还附徐公曰三段,大致言:执笔要指实掌虚。要“用之自在”。用笔“在乎便稳”,“在乎轻健”等,与今人对于用笔的认识基本一致。 

    元陈绎曾《翰林要决》说:拨镫法,李后主得之陆希声。希声所传于 光者止五字,后主更益二字,曰导送,谓之七字诀。实际上只增加了“导”、“送”实际上是用笔之法。

    后代添加,所谓:枕腕、提腕、悬腕等应该是宋以后桌、椅、凳普及而变通之法。

    1.2用笔法

    笔法中包含用笔法,字不用多言,孙晓云在《书法有法》一书中对笔法这样概括:

    笔法就是以右手经典执笔法有规律地来回转动毛笔,令毛笔纵横自如的方法,。运用这种笔法,即是用笔;用笔法写成的字才是书法。 

    孙晓云的来回转动毛笔,令毛笔纵横自如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如毛笔笔杆要细,写字亦不能大等。至于如何“来回转动”,大概也是各有心得。有人对绞转笔法做统计,从唐代到清代,代不乏人,说明这一方法自有其实践意义,但是,是否书写过程中一直在“有规律地来回转动毛笔”,我们从孙晓云书法教学视频中的示范来看,并不能看得其中的转动细节,或许她转动的很轻微。

  1. 上一篇:王铎“拓而为大”浅析
  2. 下一篇:北魏《张猛龙碑》结字之美
  1. 从王铎和米芾的大字行书的笔法特点继承发展

  2. 中国画“留白之美”审美艺术作用

  3. 石山下“花海”品牌产品包装设计

  4. 以“上海”为母题的视觉传达

  5. 油画“青”创作漫谈

  6. 半糖主义”港式甜品屋品牌形象设计+答辩PPT

  7. “習味”茶馆空间设计

  8.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9. C++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和程序设计

  10. 高警觉工作人群的元情绪...

  11. NFC协议物理层的软件实现+文献综述

  12. 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13. 江苏省某高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14.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15. 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

  16. 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在室内家装中的运用

  17.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

  

About

优尔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youerw.com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