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诸上座》中的“篆籀气”分析 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诸上座帖》,草书长卷,纸本,此卷79行,383字(不包含后13行行书),纵33厘米,横730厘米,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帖是山谷录写的僧人语录,全文用的都是佛家禅语,语言晦涩难懂。此贴是黄庭坚的狂草成熟之作,是研究黄庭坚草书的珍贵之作。
2.1 、分析黄书的用笔
在用笔上,黄庭坚深知篆书的圆劲婉通,在书写时,线条无所不曲,而又张力弥漫,线质苍茫老优尔,又不显迟滞呆板,纵横交错而丝毫没有轻滑之感。,在起笔处,沉重而不滞涩,笔锋时顺时逆,灵活多变,多见如篆书中的逆锋起笔,如“要”(2行) 、“山”(13行)“着”(8行),还有诸多起笔动作在空中完成,体现了书者很强的控笔能力。在行笔过程中,用笔多变,线条流动而不轻滑,在草书书写中,由于速度快,用笔轻滑是难免的,但黄庭坚在书写过程中,由于高执笔的书写方式,线质圆润高古,气息纯净,如“后”(3行)、“图”(3行)即使在一些情感跌宕的地方,书者处理的也十分到位,如“执”(6行)“揔”(64行)在收笔处,多能收住笔锋,圆润收笔,也多出现牵丝连带现象,作者也能平稳过度。连断是草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方式,文中用笔,有点运笔正酣,却突然断开,出乎意料,但细细品其结体却又恰到好处。如“为”(1行)。最精彩的是“谛”(30行)字,正当其一圈一圈连得正起劲的时候,最后一笔突然断开,就好使一口气憋在心中,但细看此字,左收右放,左右呼应,最后一笔,使得整个字收放有度,让人赏心悦目。
2.2 、分析黄书的点画、结体
在线条和结体的处理上,《诸上座帖》颇显篆籀气息。在点画线条上,作者以内撅紧勒之笔加使转翻折恣意挥洒,线条纵横交错,穿插用笔。中锋用笔为主,高执笔,正心着纸,凝涩中透着苍茫,浑劲中又包含了流动婉通。例如,“教”、“解”、“无”、“么”、“学”等字(如图1、图2、图3),线条刚中带柔,动有姿态。在结体上,安排左边的结构时,晋人多用萧散的意韵,黄庭坚则选用篆意笔法,张力外撑,左右呼应,如“谛”、“佛”、“傍”、“承”、“类”等。清代孙承泽在黄鲁直《诸上座》评曰:“此卷……字法奇宕,如龙搏虎跃,不可控御,宇宙伟观也。然纵横之极,却笔笔不放,古人所谓如屋漏痕、折钗脚,此其是矣。” 《诸上座帖》全篇多取扁圆形体势,比较宽张、开博。,区别于颜真卿《争座位稿》中圆形字体的内敛,《诸上座帖》气势则十分的浑穆宏大,而这种风格在《散氏盘》、《大盂鼎》等篆书作品中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