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局部的肌理处理上,巧妙的运用了大小不一的沙子,以此体现作品的独特美感和装饰性。在作品的窑洞建筑塑造中,用沙子粗犷的质感体现了历史的沉淀,同时衬托了窑洞文化的厚重之感。
运用自行车架来联系四个车轮,在形式上形成统一的整体。同时废旧的车架表面斑驳的铁锈也体现了时间的流逝,历史的变迁,可以更好展示出传统建筑具有历史性的特征。
釉色不仅体现一种装饰美感,也能展现陶艺独有的魅力。作品中采用局部施釉的方法,这样做不施釉的部分可以统一整体颜色,也对作品整体进行关联。釉料颜色是对建筑原本的颜色进行提炼和概括,采用朴素的颜色以体现建筑本身质朴,庄严的气质。四个车轮的背景颜色均用蓝色,在不同的造型中运用颜色来统一色调。蓝色是冷色,在环境里也有消隐、后退的视觉效果,利于表现出作品在立体空间层次的丰富性。同时蓝色在画面里代表天空,细节上有小的白云点缀,蓝天白云体现骑行过程中内心的愉悦 ,也给观赏者提供一个好的心情。
作品运用了少量瓷泥,目的是将瓷泥与陶泥做出对比,在细腻的瓷泥反衬下更加凸显陶泥的粗犷与沧桑感,从而联系到建筑的沧桑感和历史感。
3.2.2 造型设计
整体作品的造型是一个经过符号化、概念化的自行车,由一个车架和四个车轮组成。四个圆形车轮重复排列。通过重复这一手法,使构图更加饱满,视觉效果得到增强,作品的整体气势得到了增加。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在作品形状选择上,采用圆形元素,既是对车轮的提炼和概括,体现了现代骑行方式。也有着对历史变迁、建筑演变的暗喻。圆形造型同时有着万物相互转化、相生相克、互相渗透和生生不息之意,这是对道家文化中八卦图的借鉴。
每个车轮与车轮之间,既为同样圆的造型,内容又有所不同。有半穴居式建筑,有塔式建筑和徽派建筑等,颇具各自特色。在统一中有变化,在变化中又体现和谐统一。作品内部结构上采用非对称的均衡构图,与作品外部对称的圆形形成对比,产生一种高低错落、有起有伏的感觉。既体现了节奏与韵律之美,又展现了对称与均衡之美。
在设计马头墙时我进行了打散重构的处理,形成了高低起伏、外围稀疏中间紧凑的构图。作品采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徽派建筑的特征。在细节处理上我将每一片瓦片用竹签压成拱状,层层粘叠形成鳞次栉比的效果,突出建筑特色的同时使作品更具有丰富性和真实性。在墙角的雕刻中把砖头做成参差不齐不规则模样,用来表现传统建筑历经千百年风吹日晒的历史感,彰显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性。(如图二、图三)作品里的建筑外围挂着两个小灯笼,看似无心之举,观赏者仔细体会会感受到其中富有人情味。灯笼的设计也暗示人类活动,安静的建筑下细微的人类活动,以静衬动,画面故事情节的设计上耐人寻味具有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