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对儿科护理中非语言性沟通的应用价值加以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0月我院儿科住院患儿10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其中,对照组患儿予以语言性沟通,观察组则予以非语言沟通。对两组患儿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论文网加以对比。结果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2百分号,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2百分号,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字2=7。102,P<0。05);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2。5百分号,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5百分号,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字2=5。675,P<0。05)。结论将非语言性沟通恰当地用于儿科护理可有效提高护理效果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非语言性沟通指的是不适用语言,沟通中通过借助手势。动作。表情及眼神等来帮助表达感情。思想。观点。兴趣。用意及目标的方式[1]。由于儿科护理难度相对较大,本文通过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0月我院儿科住院患儿106例为研究对象,以对儿科护理中非语言性沟通的应用价值加以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0月我院儿科住院患儿106例,男59例,女47例;年龄2~11岁,平均(6。3±1。1)岁;住院时间6~13d,平均(9。8±1。5)d。将此106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两组患儿在住院时间及年龄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故具可比性。
1。2方法①对照组:该组患儿予以语言性沟通护理方式。②观察组:该组患儿予以非语言性沟通护理方式,即??K表情:护理人员行为。仪表及举止均会对患儿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其亲切自然的表情,微笑服务能给患儿带来愉快与安全感,缩短护患距离;??L身体姿态:身体姿态可对人们的自我感觉。健康状况及情绪状态加以反映,护理人员运用适当的身体姿势如手势。点头等来维持交流。紧急情况下护理人员保持镇定,举止从容,有助于缓解患儿及其家属的紧张感与恐慌情绪;??M眼神与目光:护理人员可通过眼神或目光来表示对患儿叙述的倾听,对其痛苦的同情,给予患儿信任感与安全感,稳定患儿情绪。比如,注射治疗时,护理人员给予患儿鼓励与肯定的眼神有助于患儿放松心情,更好地配合治疗;??N抚触:抚触可增加患儿舒适感,对其进行全身或局部抚触既有助于其健康成长,还有助于患儿与其家人亲情交流的加强。对患儿实施抚触护理可帮助其增加安全感。改善睡眠。提升机体免疫力。
1。3观察标准对两组患儿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加以对比。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则以(百分号)表示,?字2检验,以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对比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2百分号,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2百分号,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字2=7。102,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护理效果对比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2。5百分号,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5百分号,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字2=5。675,P<0。05),见表2。
3讨论
儿科患者为特殊患病群体,由于生理心理限制难以较好地完成语言交流,因而非语言性沟通对患儿信息及身心需求的把握极为重要。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需对患儿及其家属面部表情及动作姿势进行正确评估[2]。儿科护理中非语言性沟通主要包括姿势动作。仪态服饰。面部表情。目光。抚触等,对这些沟通技巧加以适当利用可有效增进护患关系,帮助患儿增强信任感与安全感,促进儿科护理质量的有效提高。非语言性沟通要求护理人员从面部表情。姿势动作。目光接触及抚触等多方面着手,缩小护患距离,消除患儿紧张不安。恐慌等负面情绪,加强与患儿家属的协作,确保患儿更好地配合治疗。在采用非语言性方式与患儿进行沟通时,护理人员应有耐心。注重与患儿的目光接触,厌恶。害怕。紧张等情绪,护理人员应尽量避免,以免对患儿及其家属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中应用价值日益凸显,对儿科护理现状的改善意义重大。相比于常规护理,将非语言性沟通加入儿科护理,患儿能够更为准确高效地配合护理人员,护患间的距离也得以拉近。非语言性沟通方式有助于患儿缓解因陌生环境而产生的恐惧感与紧张感,尽快信任医护人员,从而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治疗与护理。非语言性沟通应用于儿科护理中,这也要求护理人员需不断提升自己对非语言性沟通方式及相关技巧的应用水平,以为患儿提供更为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从而有效构建和谐护患关系,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3]。本研究中,观察组在护理满意度及护理有效率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可见将非语言性沟通恰当地用于儿科护理可有效提高护理效果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浅析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